20年爭論未定 沙塵又起
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各路專家加盟沙塵暴研究,“沙漠”派、“氣象”派和“地質”派此消彼長,從沙塵暴成因到治理方式上紛爭不已。如何設立專一機構統籌研究,如何理順沙塵暴治理體制,成為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實習生 袁端端
編者按:
肆虐北中國的沙塵暴又要卷土重來。本周二下午六時,中央氣象臺發布消息顯示:未來三天南疆盆地、甘肅西部、內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局部地 區沙塵暴。過去二十年中國沙塵暴研究爭論不斷,以致治理方式各異。南方周末通過甘肅民勤個案解剖以及梳理二十年中國沙塵暴研究之路,目的無他,只冀望在極端氣候日益加劇的背景之下,沙塵天氣能進一步得到治理改善。
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各路專家加盟沙塵暴研究,“沙漠”派、“氣象”派和“地質”派此消彼長,從沙塵暴成因到治理方式上紛爭不已。如何設立專一機構統籌研究,如何理順沙塵暴治理體制,成為當務之急
“
現在沙塵暴研究處于松散、沒有主流的狀況,是一個無序的狀態。”3月25日,在蘭州的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內,69歲的陳廣庭研究員說。
他做了一個形象比喻:“這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樣,有人摸到了腿,有人摸到了鼻子,然后各說各的,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統籌這個事情。”
20年時間,中國沙塵天氣研究從經費捉襟見肘到歷任國家總理親臨沙塵暴策源地視察、批示,從一窮二白到各家爭鳴,可謂波折不斷。直至今日,沙塵研究依舊在爭論。
我國沙塵暴研究始于1993年5月5日甘肅的“5·5”黑風暴。
這次建國44年來最嚴重的風沙災難,造成了85人死亡,影響范圍達100萬平方公里,整個河西走廊在4個小時之內損失牲畜12萬頭,37萬公頃耕地因沙土掩埋而絕收,直接經過損失高達6億元。
沙塵暴指的是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沙塵天氣,而黑風暴是特強沙塵暴,能見度小于50米。&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