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401)

老子曾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蔽乙f:“不畏民死,奈何以民死懼之”,說得更明確一點,“官不畏民死,奈何以民死懼之?!?/blockquote>

責任編輯:史哲

推薦:何雪峰

No.1 西南大旱原因的三種猜想

搜狐評論,3月25日,作者:姚遙

(原文摘編)不管是以往的旱災,還是此次的西南大旱,都有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農業缺水,農民缺水。因為水資源分配的邏輯,就是重城市重工業,輕農業輕農民。在水資源的分配上,本次西南大旱亦是如此。大旱持續了數個月,處于旱災核心的始終是農村和農民。雖然今年的“兩會”上,農民終于和城市居民擁有同等的選舉權了,但是在同等三個多月沒有下雨的情況下,農民的馬還是因為運水而累死,城市居民并沒有感到生活的巨變。僅僅知道最近部分縣城終于開始了限制洗浴和洗車等行業的用水。

僅僅從計算經濟賬的角度,將資源調配到最“經濟”的領域不為過。雖然農村和城市、工業一樣的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城市和工業對于GDP的貢獻,無疑是幾何倍數于農村。因此,在水資源較為緊缺的情況下,優先保障城市和工業的用水,就是保障了經濟的增長。農業生產因為缺水所受到的影響,工業的一個零頭就可以補上。

不過,如今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此次的大旱已經不僅僅是影響到農業生產的問題,而是農民生活用水,性質就完全改變了。生產用水影響的只是收入,而生活用水,影響的是生命、健康、衛生防疫,也就是一個人生存的尊嚴。水資源分配如此懸殊的問題,不能用市場行為來做注腳,不能用價高者得的邏輯來解釋,因為分配的背后,首先是權利的不平等。一個有尊嚴的社會里,一個平等的社會里,農村和農民也要和城市和市民有著同等的用水權。

【推薦理由】保民生是本屆政府的一個響亮口號,但民生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民權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