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水政治】瀾滄江考驗中國“河流外交”
擁有許多重要上游河流的中國,如何面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河流外交”?
責任編輯:鄧謹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東南亞四國逼迫云南放水,是江水之爭,經濟之爭,還是政治之爭?
擁有許多重要上游河流的中國,如何面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河流外交”?
正遭遇著百年一遇旱災的云南,還要被東南亞四國逼著開閘放水?——上周五,關注著中國西南旱災的人們,被一則新聞刺中了敏感的神經。
這則援引自法新社的消息說,在中國西南地區遭受特大旱情之際,湄公河沿岸國家也出現嚴重旱情。但是這些國家認為,中國在瀾滄江(出境后改稱為湄公 河)修建水壩導致其旱情加重,它們將就此問題向中國提出交涉。而中國官員則反駁道,湄公河干旱與中國大壩無關。
“中國與湄公河沿岸國家在水資源利用上并不存在矛盾。”云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告知南方周末記者。何十余年來一直致力于我國主要國際河 流的研究。“東南亞四國尤其是泰國民間組織的一些輿論,與其說是爭水,不如說在炒作水政治。”
“中國大壩扼殺湄公河”?
在中國云南遭遇罕見旱災的同時,它的鄰居湄公河沿岸國家也在忍受著同樣的痛苦。
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的世界第六大河瀾滄江,起源于中國青海,自云南勐臘出境后改稱湄公河,一路蜿蜒向南,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在越南胡 志明市注入南海。
湄公河岸陷入缺水的人們——主要是環保組織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