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對比看房價計算的兩套體系單位與房市流通
如果說以單位面積計價更方便開發商對新樓盤統一要價,那么以單位套房計價則明顯更適合于一般居民間買賣二手房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如果說以單位面積計價更方便開發商對新樓盤統一要價,那么以單位套房計價則明顯更適合于一般居民間買賣二手房
中國的住房以每平方米計價,這和香港一貫的計價方式在原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單位面積計算價格,而美國等國家則以每套住房為單位計價。表面看并無重大區別,因為每套房子在交易時總是要標明面積大小的,應當可以相互折算。但從心理角度以及方便著手,計價方法的不同,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市場的狀態和背后的政策思考。本文從討論計價單位入手來探討房價及房市的流通。
兩種計價方式,應該說是各有利弊。以單位面積計價,核算精確,便于買賣雙方一目了然地看出買賣得失,是一種有利于貨比三家、集中著眼于商品交換的方式。而且也更容易反映出地價在房價中的分量,所以過去作為殖民地的香港,這種方式更好地反映出彈丸之地的寸土寸金。
而以每套住房為單位計價的美國方式,則體現了多層次上整體綜合性考慮的優勢。首先,它把整套住宅作為單元計價就融合了房型設計、房屋設施、房屋新舊、社區環境交通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并且直觀地與住戶收入掛鉤,一眼看清經濟負擔。而以單位面積計算,則把目光聚焦在面積單價上,為了讓每平方米價格在競爭中直觀上看起來優惠,房型設計、房屋質量、居住舒適等各方面的考慮都成了增加成本的負面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