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界】波蘭館 窗花精靈
“波蘭館在純粹建筑學意義上,作為一個重要的建筑,是波蘭建筑設計成就又一典范。在上海世博會其他建筑物之中,無論白天,還是夜里,由于其燈光設置,波蘭館都具有特別的吸引力。波蘭館內部也會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外側設計使進入展覽館的日光通過明暗對照,制造出屋頂下的多彩空間。”
4月2日晚,上海浦東世博園C片區波蘭館亮燈,五彩繽紛的景觀燈將園區映照得流光溢彩、分外迷人。鏤空的造型,魔幻的燈光,似乎穿透了歷史,把我們帶到那個曾經叱咤中歐的波蘭帝國。
“剪”出來的流光
“當代世界充滿畫面語言,各種圖像資料非常普及,并且能被迅速利用。在這樣的世界里,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展館只有直接接觸,才能留下一定影響??紤]到世博會的性質,波蘭國家館通過其獨特的審美品位,傳達波蘭精神,成為一個易于辨認、憑借風格與內涵而令人難忘的文化表意符號。”
2010年上海世博會波蘭國家館的建筑設計方案,由華沙WWA Architects建筑設計事務所的Marcin Mustafa、Natalia Paszkowska、Wojciech Kakowski等波蘭青年建筑設計師創作。該方案以波蘭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為主題,外觀設計融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師說,希望在社會文化快速變革的今天,傳達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的必要性。
世博會波蘭國家館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呈純白色,外形抽象而不規則,建筑表面布滿鏤空花紋,以波蘭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為主題。雖然波蘭剪紙造型和圖案異于中國,但同樣洋溢著吉祥喜慶的氣氛,遠遠望去,整個建筑就像是貼上了一張張笑臉的不規則的盒子。
“我們想避免民間藝術的直接性或經典模范的機械復制。波蘭館的建筑外形與傳統有關,同時,它作為對該傳統的當代風格重釋,基于靈感融合了創造,而非直接模仿。”年輕設計才俊突出審美品味,形象地展現了波蘭的文化。
建筑外部由相互交織的剪紙圖案提供了豐富有趣的視覺體驗。白天,波蘭館充分利用日光照明,陽光透過縫隙進入大廳,非常引人注目;夜晚,房間的燈打開后,整個建筑的鏤空部分在光線的突出照耀下愈加金碧輝煌,內光外透營造出的燈光美感,將剪紙的感覺演繹得淋漓盡致。
以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為基點,波蘭館以城市多元文化融合、城鄉相互影響作為其展覽的主題,確定“人創造城市”的理念。
“波蘭城市居民,是波蘭最珍貴的財富,他們精力充沛、創業精神強烈、富有創造性。”設計者將“人”作為現代城市最重要的主體和創造者,將波蘭人對生活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融入建筑中,以現代化和地道民族風格的融合來吸引觀眾。
“折疊”空間
“波蘭館設計包含許多斜坡,一方面切合了剪紙的主題,另一方面增加了內部空間的幾何趣味,使得展館具有活力。”
波蘭館的設計細致而人性化,內部區域安排與外形相得益彰。展館內部空間非常靈活,可以創造性地分割成具有不同功能的領域,用于小型展覽、音樂演出以及售賣物品等。館內有特定的路線引導參觀者一路步行參觀。外部路線直達展覽館的轉彎處連接著入館區的部分,上部有遮掩頂,此處可用于設置館外餐廳,也可以保護排隊的參觀者不受日曬或降雨的影響。這座“綠色”展館,將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參觀者提供健康、適宜和高效的參觀使用空間。
進入展覽館之后,參觀者可直接到咨詢臺、餐廳以及小賣部服務區,然后進入主要展覽區。該空間里,參觀者能欣賞透過網眼外側照進來的日光及其營造出的明暗錯落的效果。此外,展館內部墻體可以作為熒屏,用以播放有關波蘭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影視片。參觀者可以從主要展覽區進入隔壁位于館區上部的表演廳,館內空間將變成所有表演和展覽的背景,表演和展覽與城市生活密切相關。
展覽館輔助功能空間位于建筑物最矮的部分,即屋頂入口坡道下部。參觀者進入的下一個空間為城市未來主題展覽區。底層木制地板上升,可變成一架樓梯,該樓梯同時能變成觀看下方表演的觀眾座位。登上樓梯,參觀者將位于展覽館空間的夾層樓面,該樓面用于介紹波蘭各地區的展覽。
上海世博會期間,波蘭館內將舉辦多種活動,推廣波蘭文化和科研成果,展示波蘭美麗的景色和眾多投資機會,還會有波蘭各具特色的城市和地區介紹。
2010年正值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肖邦誕辰200周年。屆時,世博會波蘭館將主打“肖邦牌”,展館中心廣場和音樂廳內將每日舉辦肖邦鋼琴演奏會,參觀者可以一邊欣賞美妙的音樂,一邊品嘗健康地道的波蘭傳統美食。
肖邦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此前,2007年3月3日肖邦誕辰紀念日之際,已有一座高7米、重約2.5噸的肖邦紀念銅像在上海中山公園落成,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肖邦像。銅像的基座采用鋼琴造型:一組高低錯落的黑白琴鍵,仿佛仍在大師指端迸發出優美的音樂。肖邦身形孱弱,憂郁而俊美,在他身旁,一棵象征波蘭鄉村風景的“馬祖維茲省的枯柳”仿佛在行迎賓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