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論】擦鞋減壓
當我不開心或者壓力大時,又會做些什么?
答案是寫作。當然,不是寫政治評論。
3月21日,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參加電臺訪談節目,期間細說其獨門擦鞋技巧。他說,擦鞋要有耐性,不可以太大力,又要用少少鞋油,逐寸逐寸那樣磨,需要時間,需要毅力,需要集中精神。否則,便會把鞋磨得像“豆皮婆”,越磨越丑。
他在新書《同一屋檐下的天使》中,也仔細分享擦鞋減壓之心得。他在書中說:“我爸爸是警察,很著重要磨好一雙皮鞋,他總是將皮鞋磨得漂漂亮亮,大約 10歲時便教我如何磨靚對鞋(擦好一雙鞋),到現在其中一件能令我輕松的事,就是去磨靚對鞋。”
原來,曾蔭權是“幼承家訓”,才練成一手擦鞋絕技。其實,香港在殖民地年代,考入警察學堂受訓時,學員要盡快自行學好的項目之一也是如何擦鞋——要把那雙軍靴擦得亮麗,否則便會換來教官、上司的一頓臭罵。說起來這也是對學員紀律、耐性、服從性的一種訓練。
當然,隨著時代變遷、警隊制服裝備更新、擦鞋機的發明等等,這種擦鞋文化,已在警隊中慢慢失傳。
曾蔭權的擦鞋細節,真可謂一絲不茍:“首先要有好的工具,鞋刷要用豬鬃毛,黑鞋刷和黃鞋刷要分清楚不要搞亂,鞋油也要準備兩罐。抹布必須選用舊內衣的布,棉質的衣服穿久了就沒有毛頭,衫的前后兩面剛好可做兩塊布。”
他形容這是最佳減壓活動:“這 15分鐘可以忘卻政治、豬流感……所有的問題。我只專注于磨好眼前的一雙皮鞋,真的很 relaxing(松弛)。”
擦鞋可以減壓?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上其中也有學問。
在擦鞋的過程中,曾蔭權可以找到與已經去世的父親的心靈聯系,他說:“我空閑時就磨鞋,一磨鞋就想起爸爸。”
有學者曾經分析,曾蔭權可能是通過重溫兒時歲月,來轉移日常事務中的困擾:“擦鞋減壓這個概念,背后意義可能就是靠擦鞋聯系番(回)過往的父子情,懷念童年生活,令自己平靜下來。”
不過,擦鞋減壓的意義,并不僅限于此。
我們身邊有些女士,當她們壓力大或不開心的時候,便會過去熨衣服。打開衣柜,把里面掛好的衣服,逐件逐件拿出來,仔細地熨,甚至把裙子的衣褶都熨出來。整柜衣服熨完之后,心情也就平復了很多。
另外一些朋友減壓的方法,便是走入廚房,精心烹調幾道拿手好菜。在這個菜香四溢的廚房小天地當中,全神貫注于切肉切菜、調味弄汁、煮飯炒菜時,便可以讓人忘卻煩憂。
當然更多人會選擇出去做運動。當大力揮動球拍、奮力起腳射門,或者在運動場中大聲咆哮時,也可以把壓力與不快,一次性地宣泄出來,而不至于將郁結通通埋在胸中。況且,運動之后筋疲力盡,人也很容易入睡,順帶解決失眠的煩惱。
還有更夸張的例子。我記得有一部港產電影《孤男寡女》,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片中當女主角遭逢不快時,她就會走進洗手間,失神、機械地揮動毛巾和刷子,清洗廁所。
其實這并不奇怪,當你不開心或者壓力大的時候,一個人坐下來,容易胡思亂想。反而是擦鞋、熨衫、燒菜、運動這類簡單、重復、機械性的動作,能夠令一個人專注,把紊亂的思緒重新集中,令你從一些心浮氣躁的煩惱事中轉一轉神,不讓思維鉆進死胡同。
從政的人,宦海中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可謂在所難免。就如鄧小平和丘吉爾,前者曾經三落三起,而后者更在英國政壇四度浮沉。
春風得意時,當然日理萬機,忙得透不過氣來,哪有玩弄嗜好的奢侈和余裕;時不我予時,卻要避免胡思亂想、愈想愈灰心,除了要看個人的EQ(情商)之外,嗜好,便能成為一個小小的避風港,讓心靈可以暫時泊岸。
所以,從政者最好是為自己培養一兩項業余嗜好,好讓自己在失意時有此作伴,陪著自己渡過一些灰暗的歲月。
美國總統奧巴馬,大家都知道他最愛打籃球,其次是玩撲克,以及親自下廚。
至于前任總統小布什,不但喜歡跑步(據說每天要跑5公里),還喜歡釣魚和騎自行車。年輕時他曾夢想當一名棒球運動員,最愛看電視轉播棒球比賽。此外,他還愛養狗。
曾蔭權是個頗為沉悶的人。年輕時,他沒有為自己好好培養過什么興趣或嗜好,讓自己打發時間,有所寄托。他曾嘗試學習打高爾夫球,在家中添置了有關的練習設備,后來因為不慎拉傷頸部和肩膀的神經,再也不敢冒險打高爾夫了。
以擦鞋來打發不快,或許恰恰反映了他的孤寂。
那么當我不開心或者壓力大時,又會做些什么?
答案是寫作。當然,不是寫政治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