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臺灣
兩岸知識分子相比,我們這邊類似于“中國向何處去”這樣的“宏大敘事”要多一些,臺灣方面更偏重具體的民生問題,更具有眼睛向下的傾向。
責任編輯:馬莉
兩岸知識分子相比,我們這邊類似于“中國向何處去”這樣的“宏大敘事”要多一些,臺灣方面更偏重具體的民生問題,更具有眼睛向下的傾向。
這是我第二次訪問臺灣,第一次剛好是在10年前。那一次始終住在中央研究院,與學者交流,開學術研討會,或者泡圖書館,本來已經打算去各地走走,臨行前發生大地震,只好取消計劃。這次是接受龍應臺文化基金會邀請,從2009年10月28日至11月28日訪問臺灣整整一月,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參觀、訪問、做講座、看演出等等都有基金會工作人員安排和協助,一切都省心而有效率,這是繁忙而愉快的一個月。時間不長,引起的感想和思考卻不少。
公民社會中活躍的知識分子
臺灣有一個相對成熟而發達的公民社會,愿意盡社會責任和關心民眾的知識分子可以有多種渠道寄托理想、發揮能力。他們不是以個人行動的方式單獨盡力,而是在相同理念之下團聚不同職業、專長的人以社團的形式發揮作用,其成效和影響都令人矚目。
比如,邀請我的龍應臺文化基金會就是一個由包括企業家、出版家、大學校長、作家、律師等行業的知名人士組成,冠以“財團法人”稱謂的正式社團。那是在2005年,正值臺灣政黨輪替的第二次選舉之后,他們這批社會精英們聚在一起議論時政,痛感政局亂象不斷,社會百弊叢生,說到最后大家都認識到,革新的根本在于人,特別是年輕人,而臺灣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全球性視野和深入思辯的習慣與能力。于是一個以打造有氣魄、有眼光、有思想、有關懷的世界公民氣質的新青年為目標的團體應運而生。大家本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精神各自作貢獻,并一致主張,龍應臺可以捐獻出來服務于社會的,是她的名字。
針對許多臺灣人不知道雅典在哪一洲、現任中國國家主席是誰、聯合國在什么地方的可悲情況,基金會舉辦國際論壇和各種講座,并協助各地一些大學建立思想沙龍,給年輕人提供與國際頂級思想家、言論領袖、科學家等等接觸交流的機會。這樣的思想文化盛宴包括科學家楊振寧、朱經武談物理學的誘惑,弗洛伊德的曾孫女談夢的心理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歷史學家王賡武談華人的認同,著名記者彼德·阿奈特談“美國,從西貢戰場到巴格達戰場”等等。用記錄片加講座形式進行的“看世界”系列涵蓋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烏克蘭、俄羅斯,關注大陸情況自然為題中應有之義,同樣用記錄片加講座形式進行,話題從農民工到古城的保護等等。
作為到訪者,我也被安排在幾個大學為沙龍的成員做講座,題目都是根據同學的興趣和要求而定,比如“30年來中國人思想狀況和方式的變化”、“改革開放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思想爭論”等,可見臺灣青年對于了解大陸變革的渴望,而中正大學的沙龍正要做一個有關學生運動的研究課題,所以我給他們講“1968年的學生造反運動”。在與同學們的交流接觸中,我感到基金會的定位,他們對于臺灣學生弱點的診斷是準確的。臺灣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文靜、有禮貌,考慮問題具體,樂于踏踏實實把小事情做好,我從來沒有碰到過向我提出尖銳和挑戰性問題的學生,而在大陸高校的講座中這種情況屢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