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事件“預警線”出爐 網絡輿情“攻防策”
新的研究報告則推翻了傳統判斷,認為“黃金24小時”并不科學。上述報告稱:75%的重大新聞事件在報道后的第2-4天網絡關注度才最大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實習生 何謙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過去幾年中,網民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斷改進自己的網絡事件推動和應對技巧,網絡上,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攻防”策略之戰正在上演
■新的研究報告則推翻了傳統判斷,認為“黃金24小時”并不科學。上述報告稱:75%的重大新聞事件在報道后的第2-4天網絡關注度才最大一個負面新聞事件發生后,政府如何判斷它是否已引發網絡風潮?中國的一些網絡輿情研究者,正在試圖對日漸凸顯的網絡事件實現量化和指數化判斷,為政府提供預警信號。
“負面新聞事件中,如果被抽樣的關于此事件的主貼、博文80%以上的回復瀏覽比均在8%以上(即網民在論壇上平均每瀏覽主貼、博文100次,回復均超過8條),則說明網民對事件關注程度高,相關方需密切關注防止輿情危機發生。”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最近發布了《2009年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以下簡稱《輿情報告》),這份中國首份網絡輿情指數報告,通過對2009年的300余個網絡熱點事件中的50件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得出上述結論。這也是國內研究報告中首次對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提出了一條“經驗警戒線”。
2009年,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互聯網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網絡參政風起云涌。根據上述報告,在過去幾年中,網民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斷改進自己的網絡事件推動和應對技巧,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攻防”策略之戰正在上演。
網民“技戰術”
上述報告說,2009年,網民對重大新聞事件網絡輿情的貢獻率為59%。“第一次,是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