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牛津上學
“面試時,老師會問一些和學術相關的但是我們沒有學過的問題。你是肯定回答不出來的,但是你一定要做出你能回答出來的樣子”
泰晤士河在牛津的一條支流
出國閻文靜是2003年來英國上學的。當時她正在上高二,她覺得,“國外肯定跟幼兒園似的,大家打著鬧著,坐在草地上看書學習,非常有激情。”于是她在一家中介的幫助下來了英國。
“來了以后發現原來不是這個樣子,”在英國待了7年,她覺得自己反而被養懶了。
2003年,對大部分準備前往英國上本科的學生來說,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在這之前,前往英國就讀語言學?;蛘哳A科學校不需要雅思成績,未滿18歲的學生也不用找監護人。
閻文靜來英國后,首先在伯明翰一所由印度人辦的語言學校學習。“那個學校有點類似于技校,總之不是很正規。”一年后,她申請到了牛津附件一個小鎮的公立高中上學,因為“私立高中的學費每年大約需要3萬英鎊。”
根據牛津大學國際部主任Bell博士的介紹,在英國有45%的學生就讀于私立學校,55%的學生就讀于公立學校,但因為私立學校學生的成績相對好于公立學校,所以進入牛津的學生中,更多是來自私立學校。牛津大學校報《charwell》有過類似的統計。在牛津大學學聯中,至少85%的學生來自私立學校。
牛津數學系大一的新生孫雯斐和閻文靜一樣,也是高二結束后來英國上學。她申請到倫敦一所專門為外國人辦的私立學校,學校要求雅思6分,她剛好達到。
據BBC報道,2009年至少有1萬名中國學生在英國接受本科前教育。孫雯斐覺得海外學生的學費對英國而言是一筆重要的收入。“因為每個學生每年至少要花30多萬(人民幣)。”
申請牛津本科
“一般說,牛津會要求雅思成績每一科都高于7分。不過,因為語言是最基礎的東西,有時候你的面試發揮得好,他們也就不要求了。”
孫雯斐拿到的錄取通知中并沒有要求雅思成績,但在準備報考牛津期間,她曾經考過雅思,考了8分。她有點奇怪,英國的雅思居然比中國雅思簡單,好考。
在牛津大學成功入學的學生中,98%以上均為A-LEVEL 3科或以上全A。孫雯斐覺得這不是問題,“因為中國人太聰明了。假如你不是每天打桌球不學習的學生,就能拿到全A。”孫雯斐覺得LEVEL的數學考試只要“初中水平就夠了”。
因為中國人在數理化,特別是數學上有優勢,所以牛津數學系的中國人非常多,“至少15%是中國人吧。”孫雯斐也選擇了數學專業,同時申報了3個學院。
“你的第一志愿的學院至少會給你一次面試機會。”孫雯菲的第一志愿學院給了她兩次面試機會。同時,她的第二志愿學院也給了她兩次面試機會,“第二次是臨時補的,證明他們在考慮要不要我。”
“面試時,老師會問一些和學術相關的但是我們沒有學過的問題。你是肯定回答不出來的,但是你一定要做出你能回答出來的樣子,你要讓他感到你有能力回答出來。你要是不說話,悶頭做題就完了。你要跟他爭辯,其實答案對不對不重要,只要自圓其說就可以。”
工程系讀大四的Jenny高中就讀于新加坡,在升學時,“我們班申請帝國理工、倫敦大學的,‘是個人就去了’。但是申請牛津的人,就我一個來了。”
和孫雯斐同級的20多個中國人也全部申請了牛津大學,但來牛津的僅她一人。除了另一位中國人去了劍橋以外,大部分同學去了倫敦大學和帝國理工。”
牛津大學首位華人教授崔占峰說,牛津大學面試學生就是看他們的潛力,所以題目會相對困難一些。
據BBC報道,2008年,英國大學錄取了30240名非歐盟學生,比2007年增長了2015人次。其中20%的學生來自中國,有6048人。
在牛津大學提供的數據中,在06-09年間,共有1138名中國學生申請牛津的本科學位,其中有818人是從英國提交申請,102人從中國提交申請。在此4年間,共有245人成功入學,取率比為21.5%。
研究生教育
閻文靜在09年結束本科前3年課程后,選擇了第四年碩士教育。
在牛津大學,本科前3年稱為PART ONE,如果PART ONE成績通過,則可以申請第四年碩士教育,即PART TWO,畢業時兩部分成績一起計算。如果直接來牛津攻讀一年制授課式碩士研究生,則無論是授課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與PART TWO不同,基本沒有獎學金,在研究上也沒有充裕的資金資助。閻文靜的感覺就是,“基本是沒人管的。”
2008年申請牛津一年制教育系碩士的中國人中,沒有一位在2009年成功申請到牛津的博士課程。
如果是牛津的本科生,則相對容易。Jenny的碩士即將于2010年結束,她拿到了工程系博士入學許可,“我屬于學習特別刻苦的類型。”她在工程系本科生的排名中,一直位于前20。閻文靜也拿到了博士的入學許可,但她還在愁,上哪里去找獎學金,“我都在英國漂了7年了。”
博士入學申請相對于嚴格的本科入學申請而言,要更加靈活。一般說來,導師同意,英語以及專業成績達到要求,就可以入學。
生物系的博士生陳復加的博士面試,就是“和導師聊了一上午”。她覺得,自己能夠成功申請,可能是因為“自己小提琴拉得好。”她覺得導師招學生“就是養著玩”。她從帝國理工碩士畢業后,在申請牛津博士之前,曾成功通過英國空客公司的面試。“但由于我來自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沒有通過最后的安全測試。”
材料系孫靖宇的面試,則是一個越洋電話,“導師首先給了我一篇論文,大約15天后,他們在約定的時間給我打了電話,聊了半個小時。”
材料系蔣濛、工程系朱繼文沒有被要求面試,就直接拿到入學通知。教育系肖文的導師則每年會安排一次中國行,親自過來面試所有申請他的博士的學生。
獎學金
在牛津上學的700多名中國人中,碩士與博士生占了將近70%。
在2009年之前,中國學生拿到的全額獎學金主要是由英國政府提供的海外研究獎學金(ORS)。該獎學金只針對從非英國和歐盟國家前往牛津做博士階段學習的學生,對牛津大學的支助力度大約為每年100人左右。由于經濟危機,該獎學金被取消。另外,中國學生另一全額獎學金來源,王寬城獎學金也由于經濟危機被取消。
目前中國學生申請較多的獎學金為牛津中國獎學金和中國教育部提供的國家公派獎學金。
牛津中國獎學金僅提供一年資助(非常優秀的情況除外),資助名額為20-30個不等。因此,“中國學生獲得全獎目前主要靠國家公派留學的獎學金”,孫靖宇和蔣濛均如此認為。
2007年,中國教育部國家留學計經委推出了一項“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五年計劃”,在未來5年內每年派5000名研究生出國留學(簡稱“5000人計劃”)。其中訪問學生和攻讀學位的學生比例各占50%。首批僅有“985”高校能夠享受,自2008年起,“211”高校也同樣獲得一定名額。
孫靖宇通過這個計劃拿到了公費攻讀學位的名額。牛津大學為他免去學費后,中國政府每個月為他提供650磅的生活費。
這是中國在近30年以來的第二次大規模公派留學。第一次出現在80年代。訪問學者周磊說,“985和211的高校一下子都炸了,從來沒有見過公派這么多人出國。”
因公派留學和牛津中國獎學金都是面向中國大陸申請出國的學生,因此,和蔣濛、閻文靜一樣,在英國攻讀碩士學位的中國人,申請獎學金的難度要高很多。
“但也要分人。”蔣濛在某天吃飯時遇到了牛津大學副校長杰西卡·羅森的學生李晨。“那李晨的獎學金申請還不容易得跟什么一樣。”
圣誕節期間,學院食堂關閉,蔣濛(左一)和朋友一起做 飯
圖書管理員
蔣濛是St Anne's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她的職責是將讀者看完的書堆回原位。每天工作一到兩個小時,工資每小時6磅。
蔣濛是西安人,下巴尖尖的,笑起來特別漂亮。她是09年9月入學的新生,不到一個月就成為了牛津大學中國學聯講座主持人。
入學前,蔣濛曾在倫敦大學學習了兩年。
“剛過來的時候哦,真的是非常難受。記得那個圣誕節,我哪里也沒有去,就整天躺在床上說,我要吃酸辣粉,我要吃羊肉泡饃。我把自己愛吃的東西挨個都數了個遍。”
在倫敦上學時,因為拿到了減免學費的資助,蔣濛每年的學費是7000多磅。
“那個時候只用家里贊助學費,生活費都是出去自己打工掙。”剛開始的時候在麥當勞打工,每小時6磅。第二年英語水平有進步后,去了倫敦金融中心的西餐廳做服務員,去看看“白領們中午吃什么”。因為英國法律規定學生每周打工時間不能超過20小時,所以蔣濛每周能掙到120磅左右。
當時學院的房租是每星期80磅。為了節約房租,蔣濛和學院的另外幾個中國人一起租了一個套間,把客廳也改造成臥室使用。這樣,每周她的房租只需要45磅左右。
來到牛津以后,蔣濛也選擇住在郊區,這里每個月400磅的房租,相對于市中心500磅,還是要便宜些。蔣濛是自費讀博士。
和蔣濛一起在09年入學材料系的博士生中有9位中國人,有兩人申請到了中國國家公派留學的資助,相當于全額獎學金。另外7人中,有2人拿到了少量的僅能夠解決第一年生活費的獎學金,另外5人是全自費。
蔣濛每年的學費、學院費和住宿費需要20多萬人民幣,生活費另計。“爸爸一直抱著希望,說,剛開始導師不認識你所以不給錢,以后認識了就會給錢了。”蔣濛覺得爸爸沒有認清情況。“我和導師談過兩次,導師說他沒有給我錢的義務。”
蔣濛是工薪家庭的孩子。
許平
許平是在牛津的博士生以及訪問學者中廣為人知的、傳說已經摸遍了牛津所有中國男性的頭的“中國理發師”。
見到許平的時候是晚上8點,他剛從牛津布魯塞爾地區的一個食堂下班回來。不高,穿著灰色的粗線條的毛衣,說話很輕柔很緩慢。
許平的妻子在牛津讀博士,所以他就以陪讀的身份跟了過來。 “我是03年2月來的英國,從5月份起,我就開始幫人理發。”牛津的理發店的價格一般為12鎊左右,比較好的店鋪比如TONY & GUY則需要40磅左右。許平的價格是2磅,因此,很多中國人來找他理發。
許平除了理發之外,也賣二手自行車。他從牛津的鄉下回收自行車,修理好再賣給中國學生。
這兩份工作都是許平的兼職工作,他的正式身份是牛津布魯塞爾食堂的打雜員工,每天上班8小時,每個月1000磅。“這個工資在這里不算高,但是相對我剛來時的匯率,相當于每個月一萬五人民幣了。”
許平來牛津之前,在廈門一個汽車加工廠做配件,工資2000塊。
許平做了7年的理發師,也遇到過被搶生意的時候。“曾經有一個香港人,也在家里給人理發。不過他做了一段時間就不做了。”
來英國7年,許平僅和妻子去過一次倫敦。沒有去過歐洲旅行,在英國旅行也基本沒有。一共回過兩次國。37歲,還沒有孩子。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睡覺。
去年年底,許平決定停止理發的工作,“我太忙了。”在他最后一次理發時,價格是7鎊。牛津學生說起這個價格時,稱其為“每年漲一磅。”
許平現在已經是房東,從英國人手里租了4棟房子,然后轉租給中國人。“每棟每個月大約賺350磅。”他在布魯塞爾食堂的工作也由5天工作制轉為了3天工作制,但每個月仍有600磅收入。
他覺得牛津對他而言,“生活更加容易,更加簡單”。他向我展示他和妻子的客廳,香奈兒的手提包斜著丟在茶幾上。許平希望能一直這樣在英國過下去。
許平的想法在2009年之前可以實現,但現在懸了。在這一年,英國修改了成為其永久性公民的條件。原來的法律中,只要在英國合法居住10年以上的外國人,即可成為英國公民。在新的法律中,無高學歷,無雅思成績者,都被拒之門外。
(感謝牛津大學新聞與信息辦公室主任露絲·科尼爾對此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