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挑戰體制的地下管道
中國的城市道路何時可以告別開膛破肚的時代?上海世博園區共同溝的遭遇顯示,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一個利益問題,體制問題,還有眼光問題。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實習生 袁端端
中國的城市道路何時可以告別開膛破肚的時代?上海世博園區共同溝的遭遇顯示,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一個利益問題,體制問題,還有眼光問題。
上海極有可能全面鋪開一場清理城市地下“血管”的革命。令人生厭的“馬路拉鏈戰”——開膛破肚、占道堵路的管線工程,已不再有機會出現在剛剛建成的世博園區,未來這一趨勢或將加速在其他城區推廣。
4月20日,上海世博會試運行首日,20萬名游客會不太習慣地發現,中國城市中常見的架空電線桿、通訊線桿,遍尋不著。因為在世博園區的地下,類似《越獄》男主角邁克借以逃生的龐大地下管溝系統已經建成。一條寬、高均近兩米的所謂“共同管溝”,正靜靜安伏在游客的腳下。
這條全長6.6公里、總投資約17億元的管溝已經鋪設到位。顧名思義,共同溝的名字意味著,但凡公共設施管線,包括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給排水、交通信號等管線盡被囊括其中。
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上海世博會,留給中國城市建設的又一個細枝末節卻意義重大的啟示。
管線錯綜,利益復雜
管理混亂、利益格局復雜的地下管線,一度曾是中國城市的噩夢。
在中國的城市,民眾早習慣了隔三差五道路被挖開的日子:今天是下水管維修,明天是通訊光纜鋪設;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遍地泥漿……
世博園區內有關共同管溝管理的改革,根本上扭轉了這一狀況。早在2007年就批轉生效的規范性文件——《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管線綜合管溝管理辦法》,現在仍是國內唯一的關于共同管溝問題的政府規范。
所謂共同管溝,是指在地下挖掘隧道,將原本均為單獨埋設的水、電、氣等各類市政管線集中放置在一條地下隧道里,隧道同時留出供檢修人員行走的通道,在必要的位置上,“共同管溝”設有通往地面的出入口。管線入共同管溝后,每根管線都會注明所屬單位,萬一哪根管線出了故障,只要打開接點處的井蓋,便能立即查找到所屬管線的所在位置,直接施工。“它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避免了由于埋設或維修而導致道路多次開挖的麻煩。”管理辦法建議稿起草委托人之一、上海中茂律師所主任盛雷鳴說。
作為專業人士,他被要求在諸多場合,推廣這一規范和經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