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初三
上海實施的職業學校政策,意味著打工子弟未來的人生出路已提前“被選擇”了,只能當“廚師、美容師或服務員”。
責任編輯:沈穎
打工子弟們的心里話是:“別人與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
但現在上海實施的職業學校政策,卻意味著打工子弟未來的人生出路已提前“被選擇”了,只能當“廚師、美容師或服務員”。
“被選擇”的志向
林曉艷,這位曾經的大隊長,優秀學生代表,班長,年級第一,在今年下半年不得不進入一所“職業學校”就讀,只因為她在上海是“外來打工子弟”身份。她當大學老師的夢想徹底崩塌了,一種揪心的感覺抓住她,不能釋然。
戶籍制度的堅冰無法打破,不過,上海市從2008年開始開放中職院校給外來人口子女就讀。這與河北、海南等地的做法相同。從2009年始,上海市財政為每一位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每年數千乃至上萬元不等的補貼。
按理說,林曉艷應是這場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但拿起招生目錄,她驚訝地發現上面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都沒有??晒┨暨x的,就是部分所謂的“緊缺專業”——如數控機床、美容美發、酒店服務、餐飲烹飪等幾個有限的專業,而空姐、文秘、廣告設計、物流、音樂教育,這些熱門專業僅限上海生源。
令她無法理解的是,這意味著她未來的人生出路已提前“被選擇”了,只能當“廚師、美容師或服務員”,而替她做出選擇的人,她從來都沒見過長什么樣,也沒人問過她的感受。
“在上海,只有成績最差的10%的本地學生才會去讀職校。”她的老師說。
正常情況下,林曉艷應該已經讀高二了,但她現在仍是上海浦東郊區Z中學初三畢業班的學生。
2000年,8歲的林曉艷離開了老家重慶萬縣的一個山村——因為與村長家不合,村長拒絕開“計劃生育證明”,林曉艷無法在老家的學校就讀,于是只能來到上海的父母身邊。先是在打工子弟學校就讀,在轉入公立學校的時候,又留級一年,因為英語跟不上。
小升初考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