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殺與不殺:民意的鴻溝如何填補
法學界越來越多的人建議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與此相反的是,公眾要求對腐敗分子更多適用死刑的呼聲卻猶如排山倒海一般越來越強烈。
責任編輯:趙凌 實習生 林春挺
■法眼
最近,文強、王益等案件又將有關經濟犯罪的死刑問題乃至整個死刑適用問題,重新引入公眾視野。在目前刑法體系下,這樣的判決當然沒有什么疑問,不過法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死刑對于經濟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因而建議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與此相反的是,公眾要求對腐敗分子更多適用死刑的呼聲卻猶如排山倒海一般越來越強烈。在這樣一種極端對立的、民憤激涌的氣氛下,討論對包括貪污賄賂犯罪在內籠統所謂的經濟犯罪廢除死刑,實在是一件風險頗大的行為。
學者主張減少經濟犯罪的死刑,并逐漸全面廢止死刑,這已經近乎成為國際通則。然而這樣的主張要成為現實,關鍵之一在于能夠獲得所在國民眾的認同。但是,中國民眾對于腐敗的厭惡、痛恨愈來愈烈,腐敗的金額卻又越來越巨,死刑的運用已然成為無計可施之下的不得已。這就形成了民眾輿論和精英話語之間的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