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汪暉“抄襲”到學界的“中國模式”

在汪暉是否抄襲的爭論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下學術界的各種“中國模式”:拉幫結派、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在汪暉是否抄襲的爭論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下學術界的各種“中國模式”:拉幫結派、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抄襲風波起

對于《反抗絕望》,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應該都不陌生,這是研究魯迅的經典著作之一。這也成為事件的一個伏筆——因為總有學生引用這本書中的內容,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覺得有必要讀一讀汪暉這本寫于20年前的著作。

他先是覺得晦澀——這也是不少人看汪暉著作的感受。之后,又對書中一些內容產生了疑問,“有點眼熟,怎么會不眼熟呢”。他查了自己經常翻閱的幾本書,“這些書都是研究生階段讀的,對于很多內容都有印象”。對照閱讀之后,他得出了兩個結論:文理不通,抄襲剽竊。于是,他寫了一篇《汪暉的學風問題——以<反抗絕望>為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刊登在《文藝研究》上。

3月25日的《南方周末》又全文刊載了這篇文章,因為王彬彬覺得“刊發于《文藝研究》上的文章有兩三千字的刪節,希望有一個完整版,而對方剛好有這樣的版面。”至此,大眾媒體開始介入這一事件,王彬彬開始與汪暉捆綁在一起見諸網絡和紙媒,輪番接受各種不請自來的聲援和攻擊。

短短一周時間,事件的發展漸漸超出他的想象,尤其在他不熟悉的網絡空間上——新浪網甚至為他開了個博客,最近也是唯一一篇日志的時間停留在3月26日。也有人以他的名義杜撰了一篇他批駁毛澤東詩詞抄襲的文章,為他坊間流傳的酷評學者形象再添一筆。

王彬彬對此頗為茫然,“除了瀏覽網頁、收發郵件,我在網絡上幾乎不做其他事情”,因此,網上的攻擊并沒有直接滲入他的現實生活,而他連珠炮似的語速下表達出的只有一個意思,這個事件與他之前、之后都無關,盡管他仍在默默關注參與進來的各方言論——不認同卻也不反駁。

王彬彬在“被妖魔化”的同時,也陸續得到一些支持。有人發短信聲援他,有人在網絡上繼續貼出涉嫌抄襲的證據。在他任教的南京大學,這件事并沒有讓他受到更多的矚目,“完全是我個人的行為,我不過是提出一個問題。”在學生眼里,王彬彬是一個耿直的老師,快人快語,翻看他之前的經歷,很多都與麻辣快評聯系在一起,包括他曾經批評過的金庸、王朔、余秋雨,都沒少為他惹來爭議。

王彬彬對別人指他靠罵人來炒作顯得很惱火,“一個搞批評的人,總會有說人家好或不好的時候”,但這一次在他看來是證據確鑿的批評,卻引發了連他自己也搞不懂的爭議。

《反抗絕望》是汪暉的博士論文,按照汪暉在新版序言中的說法,該論文寫于1986到1987年之間,1988年4月作為博士論文通過答辯。之后,該論文被編輯成書,經歷了4個版本,作為汪暉在魯迅研究領域的成名作廣為流傳,王彬彬在文中將它稱為汪的“第一桶金”。

近年來,學術界不斷曝出抄襲事件,但此次事件,無論是受關注度還是影響力都超過從前,大眾媒體的參與以及網絡平臺的論戰使得一個本該在學術范圍內討論的問題被賦予了多重涵義。

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在接受《京華時報》采訪時說:“以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反抗絕望》可能確實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夠規范的問題,但這不能簡單稱之為剽竊。”

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教授、《反抗絕望》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嚴家炎也認為王彬彬的文章中,“有一些地方說得好像過分了一點。”在被問及王彬彬指出的問題是不是硬傷時, 嚴家炎給出了肯定的回答,“討論這類問題對于純潔和改善我們的學風還是有好處、有必要的。”

抄襲是否成立成為爭論的核心問題。汪暉的支持者認為,王彬彬文中所指內容屬于學術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