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地震預報是個世界性難題

地震預報不同天氣預報,它報對了能夠減輕大量的人員傷亡;但報錯了也會引起社會損失,怎么推進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事

汶川地震的傷痛猶在,玉樹地震又添新傷。截至4月20日上午10時,青海玉樹縣7.1級地震已造成2046人死亡、失蹤193人、受傷12135人,其中重傷1434人。

繼2008年5月汶川地震預報失手后,中國地震局再次坦承玉樹地震預測預報不成功。地震預報,不僅困擾著中國的地震研究者,也是全球性科研難題。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我國地震預報現狀如何?本刊就此采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宏。

1 地震能否預測預報已成為人們爭議的焦點,你怎么看?

孫士宏:我認為地震可以預測。既然地震給人類社會帶來這么大災難,我們就需要去研究、去做這個事情。

2 目前我國預報過關的標準是什么?

孫士宏: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地震前應該能觀察到一些征兆。通過研究這些前兆現象,進行預測是可能的。但目前整個前兆觀測過程以及對資料的分析,水平還處在一個相對簡單的階段。

我認為地震預報過不過關,就是看這個預測是否可應用?地震預測的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應該控制在一個可應用性的范圍內。

3 此前,有專家預測青海玉樹附近將發生5.0-5.5級地震,預報的時間、地點較為準確,但震級存在誤差。這種預報算不算過關?

孫士宏:我個人覺得還沒有達到可應用的程度。因為5級和7級差別很大,震級差一級能量差30倍,差兩級,存在上千倍的能量差異。

4 大家都關心地震局到底能否發揮預報的功能?

孫士宏:這個確實有爭議。曾經有專家提出地震局應該撤掉,讓地震局的功能回歸到科學研究,認為把地震預測作為一項科學探索更合適一點。

但考慮到我國地震災害比較嚴重,政府在有爭議的狀態下一直把地震預報工作堅持下來,這個是不容易的。另一個,如果搞工程抗震,國家那么大,底子那么薄,一時也做不到,所以在地震預報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希望能在減輕地震災害中發揮一定作用。

5 地震預報承受了很多壓力,以后會不會更難?

孫士宏:地震預報不同天氣預報,它報對了能夠減輕大量的人員傷亡,但報錯了也會引起社會損失,怎么推進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事。

6 地震預報這么難,那1975年的海城地震預報成功是如何實現的?

孫士宏:海城地震預報成功,有很多偶然性:一個是地震部門跟政府的互相配合;一個是地震前開展了半年多的科普宣傳。

7 前不久,山西運城發生4.8級地震,全市普遍有震感。但山西地震局回應說,不算破壞性地震無需預報,地震大到什么程度才會向市民發布預報?

孫士宏:我覺得當時山西省政府盡快地出來辟謠是正確的,這符合《防震減災法》和《地震預報管理條例》。地震是發生在運城地區,但地震謠傳是發生在太原地區,這個是兩碼事。至于地震大到什么程度向市民發布預報,這個尚無標準。

8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地震預報情況如何?

孫士宏:世界各國搞地震預報大概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當時有日本、美國、前蘇聯、中國,大抵是同步開始的,但都遇到過困難。目前主要是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堅持下來了,其他國家都停留在科研領域。相對來說,其他國家在地震的觀察技術、地震的基礎理論方面比中國領先;但是在預報實現方面,我們國家更有優勢。

9 周恩來曾提出“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的預報準則, 有學者也提出“地震預測的信息應當完全公開”,你怎么看?

孫士宏:這個“專群結合”指的是地震預測方式上的特殊,在預報發布方面,不存在“專群結合”。我國的地震預報鼓勵個人參與預測預報工作。業余人士可以從事地震預報研究,但是預測結果要報給當地地震預報部門,由省級政府和國務院兩級政府統一發布。

10 地震預報只是第一步,為了減輕危害,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

孫士宏:有很多,開展地震科普知識;房屋建設的抗震加固;以后的房屋建設也應該考慮到中層設防等。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