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被國家收藏的
民間與社會的收藏就是我們藝術史中的一部分,就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新興社會階層對新藝術給予贊助和收藏的情況一樣,這是一個歷史將重新開始輝煌的健康征兆。
責任編輯:袁蕾 平客 實習生 盛佳婉
國家會議中心的名稱和體量給人有一些積極的錯覺,也是很好的……
南方周末:呂澎提到,“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當代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市場相對停盤的狀態”,你認為這樣的狀態對當代藝術創作有多大的傷害?
呂澎:1989年之后,藝術家,尤其是年輕藝術家的主要生存出路依賴于市場,而不是計劃經濟的“鐵飯碗”。沒有市場,他們的生活與創作是無法進行的。誰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當市場出現了問題,藝術家的創作自然就失去了一個正常的生態環境,并將受到傷害。
有人也許會不動腦筋地說出有美術家協會存在,有官方展覽的存在,這個背景和條件也在為藝術家提供機會。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官方美術機構的藝術標準難以支持有活力的藝術。年輕藝術家幾乎是本能地反感教條。另一方面,一個看上去好像是美術家“群眾組織”的機構,實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