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已經沒了高潮——華文文學高峰會側記
在臺北大學文學院舉行的第一場對話,由王蒙、高行健、劉再復、痖弦、李歐梵和陳若曦參與。前文化部長王蒙被安排第一個發言,開場之時,王蒙先就拋出王式幽默:“靠年齡混到一個頭牌好不慘也?!?/blockquote>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盛佳婉
臺大文學院演講堂的麥克風質量不是很好,馬英九起身講話的時候雜音混響,連番中斷,有負責的學生迅速上前遞出別的麥克風。作家閻連科在現場注意到這個細節,調侃道:“如此規格的會議出現類似的情況,在大陸可能就有人下崗。”
4月16日清晨,臺灣大學演講堂周邊出現數輛警車和若干黑衣警察,走進演講堂的人需要安檢入場。階梯式演講大廳坐滿各界人士,“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的開幕式在這里舉行。
來自海內外的華文作家王蒙、高行健、劉再復、劉心武、謝冕、閻連科、陳若曦、李歐梵、痖弦等數十位嘉賓就座,后場架起攝影記者密集的攝影機。高峰會議由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地文學季刊社承辦,由臺北市文化局、臺灣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東華大學合辦。
臺灣鄉土詩人兼主持人詹澈在9點整宣布論壇開幕,蒞臨會議的馬英九帶著招牌式微笑出現在演講廳,他在穿過人群走向主席臺的時候,不時跟周圍的觀眾微笑致意,后場閃爍的鎂光燈把演講堂映照得一片熾白。
消除文化及詞語的隔閡
馬英九演講后,臺灣前“行政院”院長、新任文化促進會會長劉兆玄以一個武俠作家的身份談到了兩岸隔閡在語文方面的表現,他舉了“脫產”的例子。在臺灣,“脫產”一詞不是很好的意思,就是躲避財物債性的意思,有一點犯罪的預設,但在大陸,“脫產”就是脫離,沒什么負面性;還有一個詞“窩心”,在臺灣是非常體貼的一個詞,是指很舒服的狀態,但在大陸是“揪心”、有被傷害的意思。這些用語會產生若干的差異,在文學的運用,乃至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困擾和差距。
劉兆玄響應馬英九兩岸共同編撰《中華大辭典》的提議,他說:“已跟大陸相關單位商討編撰計劃,先出一個紙本的大詞典,再出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