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應該為文學服務——馬英九在二十一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
我在臺北任內專門交代我們的觀光單位,歡迎大陸的觀光客來時不要刻意使用簡化字,給他們機會來臺灣接觸到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美的部分。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盛佳婉
■政治跟行政要為文化服務,要為文化界排除障礙,讓它有更廣闊的空間,這個是我們政治人物應該做的。
■我在臺北任內專門交代我們的觀光單位,歡迎大陸的觀光客來時不要刻意使用簡化字,給他們機會來臺灣接觸到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美的部分。
其實各位都知道,我們華人遍布全世界,全世界許多角落都有人在用中文寫作。我在臺北市長任內就很想把臺北變成全球華文出版中心。而我感覺到我們跟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在世界普及的過程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這些語言普及的原因是“殖民”,而華文普及的原因是“移民”。這兩個過程是非常不一樣的。而當三十多年前,大陸推動“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大家都感覺到中華文化受到很大的沖擊,臺灣則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雖然它是由政府發起的,民間的反應也相當熱烈,還出了古籍今注今譯的一套叢書。這套書還要重印出來,因為將近四十年它一直都是非常暢銷的書。尤其是最近十幾二十年來,學習華語的風氣日漸盛大。我們發現將來會有更多人使用華語,閱讀華語的著作。
最近我碰到有從海外到臺灣來學中文的學生,我非常驚奇地發現,九個月的學習課程,要花三十幾萬元(臺幣),可是就是有人每天花四個小時在那念,而且有些還是在大陸念過又到臺灣來念的。這讓我非常地印象深刻。文學不是用來吟風弄月,成為茶余飯后的消遣,它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它是最吸引人的藝術,可以觸及靈魂的最深處。我相信我們在座(包括我在內)每一位在接觸文學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在我競選的過程當中也提出詳盡的文化政見,希望用文化來深耕臺灣,用軟實力來面對這個世界。在過去一年的時間內,也謝謝“文建會”的努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讓文創產業有一個發展的法源依據,同時也確定了要設立“文化部”,就是把現在“文建會”變成“文化部”。
事實上,我的政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海峽兩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尤其是在威權的年代,文學很多是為政治服務的,但是我在臺北市長的時候就提出來一個觀念,現在要倒過來,政治跟行政要為文化服務,要為文化界排除障礙,讓它有更廣闊的空間,這個是我們政治人物應該做的。
回顧這六十年來的臺灣,我們發展了一種(用我的話來說)“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它的根來自中華故土,但是在臺灣卻落地生根,枝繁葉茂。最近我去高雄,看到宋江鎮的大賽,是閩南農民在農閑的時候組成的自衛的隊伍,一方面是維護地方的治安,二方面是作為一種民俗的體育,結果這幾年大家推廣得很積極,甚至大學生都來參加組團。我那天還看到海軍官校的學生。高雄縣也把這個民間慶典帶到了英國愛丁堡的藝術節,正式走上國際藝術的舞臺。我看到就蠻感動的,就像我們有一些原來是來自中國大陸,但是在這生根發芽,有它非常特殊的色彩。就像各位可能吃過臺北的牛肉面,我在市長任時辦過兩屆牛肉面節,大陸原來沒有,臺灣也沒有。這是臺灣的大陸老兵自己發展出來的。大陸要吃這種面一定要點名臺灣牛肉面,所以說這也是一種很有趣的文化發展。
在文化方面,臺灣的出版業還蠻爭氣的。就手上所拿到的統計資料,2007年臺灣一共出版了四萬五千種圖書,大陸出版了十三萬五千種,當然冊數是更多了,種數大陸是臺灣的三倍,但是大陸人口是臺灣的將近五十七倍。所以說,臺灣出版業可以說相當的強。大陸的作家也在臺灣出版他們的著作,這方面我也希望臺灣能夠再加一把勁,尤其是剛才劉會長(指臺灣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編者注)提到的,我曾提出兩岸合編一本《中華大辭典》,他提出了更好的方式——用“云端數據庫”的方式,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中文使用上,還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海峽兩岸使用的中文字體。就像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接觸到的許多中文學校,一千所剛開始都是臺灣來的,后來大陸也來了,大家開很多次的會,希望商量出一個共識,結果都沒有辦法解決彼此的歧見。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從中文計算機化、計算機中文化之后慢慢地也不是問題了。從另一方面看,也許,去年我提出來希望大陸推出“識正書簡”,認識正體字(即繁體字,編者注),但是書寫的時候寫簡體字、簡化字都沒有關系,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
“識正書簡”的構想,最主要也是考慮到文化傳承的問題,我記得劉會長還在當(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時候,說他有一次到湖南長沙參觀馬王堆的出土文物。那個地方很有名,漢王朝的金縷玉衣,還有漢墓女尸都是轟動的一個出土文物。他在那邊讀漢隸,后面有一對外國夫婦看見他在念,覺得好奇就拍拍他的肩說“Are you reading that?”(你在讀它嗎),他說“Of course.”(當然),他們說你怎么可能讀兩千年前的文字呢,他說臺灣人都會讀,但是大陸的導游就不一定會讀了。
馬英九說自己雖然不是作家,但讀過不少與會作家的作品,他希望全球各地都有人用中文寫作,而且不 限于華人 (新地文學/圖)
實際上,在文化傳承上,正體字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像這種具有美感,能夠因為文字的結構,而得以“望文生義”的文字傳統能夠保存下來,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臺灣是使用正體字最多的華人社區。我非常希望在這些方面能夠繼續努力。當然正體字不管印刷還是書寫都非常普遍,我在臺北任內專門交代我們的觀光單位,歡迎大陸的觀光客來時不要刻意使用簡化字,給他們機會來臺灣接觸到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美的部分。
因此我們也透過“文化總會”、“行政院”,希望將來能夠把漢字列入世界遺產,這是中華文化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總之我們在這里希望透過文學,和其它文化的資產,讓全球的華人都結合在一起,就像全球各地都有人用英文寫作一樣,都有人在用中文寫作,而且不限于華人。
所以今天在這里舉行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我們看到會場也有很多海外朋友,顯示出華文文學正在逐漸國際化。實際上,在東南亞它已經是許多家庭和學校的第二外國語,希望這個趨勢能夠給華文帶來更多的機會,它被全球更多人民所欣賞。這是我的最大心愿。
(本文經臺灣“文建會”審定,與臺灣《新地文學》同步刊出。)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