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萬古長夜的隔絕——臺灣詩人痖弦60年的兩岸情史

痖弦包了一輛車,行進中車夫指著一條小路說:那就是你們村子。到了村子,全村的鄉親都出來迎接,他們一臉的皺紋,臉色黝黑,少有人能認得出來。他看到的親人也只有一抔黃土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盛佳婉

4月16日,獨居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臺灣著名詩人痖弦應邀出席“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

在“交流、合作、發展”的主題下,痖弦回首昔日兩岸華人的“敵對、仇恨與隔絕”時代。

1949年8月,15歲的痖弦在湖南參加了國民黨軍隊,并隨之去臺,此后與家鄉的親人音訊隔絕。

1991年,痖弦第一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他的老家在河南的一個村莊,距南陽城有45華里。痖弦包了一輛車,行進中車夫指著一條小路說:那就是你們村子。到了村子,全村的鄉親都出來迎接,他們一臉的皺紋,臉色黝黑,少有人能認得出來。他看到的親人也只有一抔黃土。

痖弦老家有三座墓,一個是祖父和祖母的墓,一個是父親和母親的墓,一個是叔叔和嬸嬸的墓,墓碑都是痖弦立的,墓碑上看是六個人躺在墓里,實際上只有三個女人葬在這里,男人死在外地,父親死在青海,祖父死在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家鄉鬧土匪,土匪把他殺死的,一個池塘都紅了,找不到尸體,后來取一件衣服來招魂。

臺灣國民黨軍竟唱共產黨的歌

兩岸隔絕狀況下,痖弦印象最深的是誰也不能給大陸寫信:“寫信會帶來禍害,可能害死你父母,所以不要寫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敢寫信,有些膽量大的人,有海外關系的人,比如在香港有舅舅,或在美國有同學,想辦法把信轉交給他們寄。“中華民族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長的訣別,好像生死兩個世界,仿佛萬古長夜的離別。”痖弦說。

1948年,痖弦從河南流亡到湖北再到湖南,入衡陽國立豫衡中學。1949年,處在半饑餓狀態中的痖弦,看到有河南老鄉在招兵,“有血性、有志氣的青年到臺灣去。”當時大家并不知道臺灣在哪里,幾個同學吃了人家的一鍋肉就報名從軍了。

到臺灣后,痖弦進入國民黨政工干部學校學習,蔣經國是這所學校的創辦人。

在學校里,經常能看到蔣經國,他常常到學校來,校區有個鐵皮房子,晚上蔣經國就住在那里。他吃飯都跟學生一起吃,也說笑話,很平民化的一個人。

學校的名字,看起來很政治化,其實里面有新聞系、藝術系、戲劇系、體育系、音樂系。當時有人問蔣經國,為什么叫“政工干校”呢?這個學校明明是跟魯迅藝術學院對打,他們講革命藝術,你們講戰斗文學,可是你為什么叫政工干部學校?好像一個情報學校,不好聽。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