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孩子,他們發動了“人民戰爭”——校園安全的海外經驗
怎樣保衛孩子?海外一些學校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安全經驗,或有可為中國借鑒之處。
責任編輯:曹筠武 傅劍鋒 實習生 王芳軍 何謙
校園慘案屢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以國家高度強調了保障兒童安全的重要性。怎樣保衛孩子?海外一些學校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安全經驗,或有可為中國借鑒之處。
日本的一所小學發生八名小學被砍殺事件后,整個國家的兒童保護體系因此被顛覆和改善。他們的安全工作細到給每個學生書包上安裝GPS定位的電磁接收器,如遭人綁架,可按鈕求救。
一向被認為最安全寧靜的校園,現在正成為警力部署的重鎮。從3月23日發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不到40天的時間內,全國發生了5起校園慘案。
全社會該怎樣保護孩子?這一議題已被提至“國家高度”。
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全國綜治維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社會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讓人牽掛揪心的是孩子安全”,并要求黨政一把手“把維護學校、幼兒園安全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在南平殺童案發生第六天告訴教育工作者:“生命不保,何談教育。”
如果時光倒回到9年前,校園安全問題也曾重創日本社會,但事后,日本政府和社會集體反思,痛定思痛,建立起了一套保衛孩子的長效預防和善后機制。近幾天北京三中用來防歹徒的警用鋼叉,就是8名日本小學生用生命換來的應急產物。
日本池田小學為8名遇難學生所設的警鐘。 (李明憲/圖)
血的代價換來全民總動員
仿佛是中國近日多起校園殺人案的翻版,2001年6月8日上午,37歲的男子宅間守手持菜刀,闖入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一間一年級教室,砍傷26名師生,其中8名兒童死亡。日本警方事后說,這是繼1995年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后,日本最大的一起慘案。
旅日華人薩蘇用“震驚”形容多數日本人當時的感受。“日本當時的治安相當不錯,我所在的伊丹市15年里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薩蘇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
案發后,伊丹市政府部門也相當緊張。此后,教育專員穿著便衣定期到學校周邊巡邏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案發當天,一場日本全社會的反思序幕由此拉開,并在當下總結出了兩大教訓。第一,1999年,京都一名二年級小學生被殺后,文部省曾給各學校下達《安全管理的相關通知》,但卻沒有督促落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