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老價格戰——蘇北電動車產業興衰記

其興,乃政府;其衰,乃市場。在中國政府正力圖通過有形之手扶持一系列新興產業之時,蘇北豐縣這個由政府催生的中國電動車第一大生產基地,其電動車產業的興衰故事或可做前車之鑒。

責任編輯:鄧謹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其興,乃政府;其衰,乃市場。在中國政府正力圖通過有形之手扶持一系列新興產業之時,蘇北豐縣這個由政府催生的中國電動車第一大生產基地,其電動車產業的興衰故事或可做前車之鑒。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四年前幾乎一夜崛起為中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基地的江蘇徐州豐縣,剛剛從電動三輪車產業的一場瀕死體驗中回過神來。

2009年12月初,工信部發布的電動摩托車新國標,把車重40公斤以上、時速超過20公里的電動車納入“電摩”管理范疇,并對電摩企業規定了項目總投資不低于2億元,注冊資本不低于8000萬元,生產研發設備投資不低于2000萬元,年產量不低于15萬輛的準入門檻。

蘇北電動三輪車產業:不可承受之重。 (CFP/圖)

對照這個“入場券”,豐縣電動摩托車企業幾乎要被全軍覆沒,沒有一家不在淘汰之列——豐縣最大的電動三輪車企業百事利的注冊資本也只有1000萬元,年產量不過5萬輛。

新國標一出,電動車消費者要跟摩托車一樣獲得駕照才能駕駛,電動車企業多半淘汰,敏感的經銷商立即幾乎完全停止進貨,豐縣最好最大的企業產量也銳減到六至八成,很多中小企業幾乎完全停產,整個行業近乎崩潰。而當地靠這個產業就業養家的五六萬人,也立刻陷入困境。

僥幸的是,兩個月后,因為各界強烈反對,電動車新國標被暫緩執行,豐縣暫時松了一口氣,但那驚出的一身冷汗卻至今未干。

對豐縣來說,4年前一夜興起的電動三輪車產業,雖然迅速發展為中國電動車第一大生產基地,但卻有嚴重的先天不足。

政府催生

領導們對農民鼓搗出的這個零碳排放而又省錢省油的草根產業非常贊賞,指示豐縣要將其作為新興產業,“放水養魚”。

豐縣電動三輪車發源于農民康云清的一時“頭腦發熱”。

康云清是豐縣當地絕對的能人,當過赤腳醫生和生產隊長,也學過打鐵、編織和裁縫,到2001年的時候,康云清已經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攢下了五六十萬元的家底。

在豐縣一位老干部的建議下,生產過腳踏三輪車的康云清,在腳踏三輪車上裝上電機、電池和控制器,就搗鼓出了豐縣第一輛電動三輪車。

但直到2005年,豐縣還只有三四家電動三輪車企業,規模也很小。

豐縣電動車產業命運真正改變,發生在時任江蘇省委領導和徐州市委書記徐明考察豐縣,參觀了電動車企業之后。

此時,蘇南產業轉移升級剛開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