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記憶
當人們的懷舊情結演變成現實的懷舊行為時,商機應運而生
當人們的懷舊情結演變成現實的懷舊行為時,商機應運而生
一場記憶引發的商機
當小虎隊借著虎年的東風、帶著滄?,F身春晚、演唱起曾風靡大街小巷的經典老歌的時候,有人忘我地回溯過往,留戀到不愿回歸現實;有人憂傷感嘆青春已逝,年華漸老;亦有人從這股喧囂和狂熱中警醒——“懷舊”所引發的化學反應即將生成,它將引爆一種生活方式,并強烈刺激一條明晰且充滿趣味的經濟鏈條。
最早,懷舊是文化意象,我們可以從漢朝班固的《西都賦》中找到其本源:“愿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到了現代社會,懷舊原本更多的是一種小眾行為。在文藝的倡導者那里,懷舊被理解成另類的生活方式;在時尚達人眼中,懷舊是一襲復古潮流。不過,多數時候,懷舊在大眾群體中僅表現為一種迅即生成又迅即銷匿的情緒。
老鷹抓小雞仍然是成年人的懷舊游戲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大食/圖)
尚書吧內的客人,一本書渡過一天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大食/圖)
深圳OTC一個酒吧工作人員正在點燈.這里的酒吧是人們懷舊的好去處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大食/圖)
這些都已是明日黃花了。無論是春晚的舞臺,還是淘寶的網店,都在將先前關于懷舊的林林總總徹底推翻。如今的懷舊,成為了集體行動。
“60后”開始對文物市場邊的地攤上擺放的紅袖章、小人書、大字報興趣濃烈,書碟店里“知青文學”的小說和有關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盜版碟暢銷不衰。“70后”開始通過網絡結社,尋找同齡人再度玩起“跳皮筋”、“扔沙包”、“老鷹捉小雞”。“80后”則瘋狂想念黑貓警長、圣斗士、小浣熊貼畫兒乃至初中英語書中的李雷與韓梅梅。
這股懷舊風不僅出現在中國。以《變形金剛》為例,這個誕生在1984年的經典傳奇,憑借動畫片兒和衍生玩具以及圖書,讓全球的“70后”和“80后”們瘋狂過整個童年。2008年,《變形金剛》真人版電影上映,創下了7億美元的天價票房,美國本土就沖破了3個億;一年后的《變形金剛2》的票房更是高達9億美元,中國內地票房直逼4億人民幣。這兩部情節乏善可陳、動作場面被指“有欺騙觀眾之嫌”的好萊塢大制作,之所以能在整個星球都票房高收,與小虎隊引發的熱潮毫無二致,都是“懷舊經濟”使然。
當年搗鼓變形金剛玩具的少年長大之后,成了心甘情愿掏錢消費電影的主流觀眾。20年前,他們借助父輩的購買力消費并取悅自己的青春;20年后,商家假生活歷史的回歸重現,讓他們消費自己那再也無法挽回的時光。至于代價——能讓你重回過去的商品,自然不再是一般等價物了。
春晚結束后,小虎隊的海報、卡帶與CD遭到瘋狂追捧。淘寶網上的小虎隊臺灣原版CD,價格高達300元以上,部分韓版唱片售價一度超過千元。一家專門網店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