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轉型四問
轉型的主體應該有兩個:一是政府,一是企業。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這將成為今后衡量這場轉變成功與否的關鍵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轉型的主體應該有兩個:一是政府,一是企業
■市場能解決的就不要用法律手段,法律能解決的就不要用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能解決的就不要用政治手段
■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這將成為今后衡量這場轉變成功與否的關鍵
鄭炎潮
丁力
王珺
朱衛平
大半個世紀來最重要的一場轉型,雖然方向已明,但仍有諸多模糊之處有待厘清。四位嶺南學者,試圖共同為這場變革描繪一個更清晰的輪廓。
鄭炎潮,廣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前副所長,廣州市政府首屆決策咨詢顧問團顧問;
丁力,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王珺,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朱衛平,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四位學者,既是廣東經濟的長期觀察者,也是廣東改革的積極推進者——上世紀80年代,鄭最先提出“私營經濟”一說,深得改革元老任仲夷賞識;丁是每年一度的《廣東21個地市區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主要撰寫者,曾執教浙江大學20年,切換于兩個最重要的三角洲;王研究廣東產業集群,是省政府珠三角一體化課題的具體執行者;朱則是產業經濟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
轉型主體是誰
要讓企業家成為主體,讓他們自主選擇
轉型的主體應該有兩個:一是政府,一是企業
現在政府手里有很多錢,究竟是投在基礎設施、重化工業,還是投老百姓關注的領域,是個考驗,需要政府職能做出改變
鄭炎潮:我們談轉型,必然要提到企業產權的轉型,這就涉及到,到底是企業轉型升級還是企業家轉型升級,廣東在這個問題上還不明確。
金融危機中,廣東引進了很多大項目,這沒錯,但應該明確,這是一時的舉措,還是長遠的行動。產業轉型升級中,應該讓企業家成為主體,讓他們根據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自主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丁力:理論上是企業,不管怎么說,最后企業不轉其他都是空話。但是,中國的體制往往是企業聽政府的,但又不完全聽政府。從中國改革取向來講,應該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但是現在我們走了一半。中央放了一些權,但是市場沒有完全得到,還被地方政府截留了一部分,我形容它叫“諸侯經濟”,所以,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