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麗莎:過了河還摸石頭
傳統的“山寨”流水線和先鋒藝術一起在世博會上講述了深圳的故事,臥佛般的蒙娜麗莎講述了深圳大芬村的傳奇,也預示了深圳“設計之都”的未來
責任編輯:平客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傳統的“山寨”流水線和先鋒藝術一起在世博會上講述了深圳的故事,臥佛般的蒙娜麗莎講述了深圳大芬村的傳奇,也預示了深圳“設計之都”的未來
在世博會深圳館的一個集裝箱內,掛滿油畫畫作,背景是真人大小的人物圖片,再現了大芬村吳瑞球油畫工廠的情形 (余海波/圖)
猛看是一個巨大的鐵銹紅色的集裝箱,橫臥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一棟白色建筑內,上面印著“始發站:深圳;到達站:2010上海世博會;運距:926海里”等字樣,其實它只是一層帷幕。
開館第一天,集裝箱面紗滑落,露出真容的是臥佛般的巨幅“蒙娜麗莎”。
43米長、7米高的“蒙娜麗莎”由999塊畫拼貼而成,它是今年1月28日由深圳大芬村507個畫師集體完成的。在每一塊局部畫的背后,都有畫師的簽名和一句自己的夢想:“我想擁有一個深圳戶口”,“我想成為畫家”,“我想有一間自己的畫廊”……
蒙娜麗莎下部陰影部分延伸的LED屏,是蛇口開山炮影像《創世紀》。
擔任深圳案例館敘事總導演的是先鋒戲劇家牟森,他把這次與深圳市政府的合作看作一次當代藝術活動。
“我討厭藝術家心態,我向企業家心態轉型,這是我轉型后的第一個實驗。”牟森說。
這個試驗,也是大芬村油畫流水線與藝術的相遇。
是蒙娜麗莎還是鄧小平
“他們一眼把這個全球油畫產業鏈一環的大芬村挑中,最當下、最現實、最尖銳也最中國,內涵太豐富了。”
“這就是趙啟勇畫的梵高畫。”
走進“蒙娜麗莎”后,通過頭頂懸掛著油畫框的樓梯,穿過一個集裝箱,牟森指著擁擠地疊在一起的油畫堆中的一幅梵高自畫像說。他說這里的“狹小”象征大芬村的“村史”——20年前,一個香港畫商來到大芬村;20年后,大芬成為占據世界油畫市場60%份額的著名油畫村。
5個月來,牟森去過30次大芬村,不止一次看過趙啟勇在大芬村開的“印象畫廊”,店面不大。除了靠門口位置擺了一幅蒙娜麗莎外,其余全部是梵高。
趙啟勇來自湖南邵陽,38歲,以復制梵高畫出名,1997年進入大芬村以來,他已經累計畫了大約8萬張梵高最流行的三十多種畫,最高峰時,趙啟勇每個月都有七八百張的梵高畫訂單。
趙的妻子、江西打工妹鐘早春和趙的弟弟現在都跟著趙畫梵高。趙打工21年了,因為沒有深圳戶口,孩子上學要交借讀費。他們已經在附近的小區買了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1年多前,因為海外畫商訂單驟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