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澇”,怨天?怨地?怨政府?

中國城市“逢雨必澇”的怪狀,持續經年,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此輪暴雨所經城市亦幾成澤國,在廣州,1.3萬輛汽車遭遇雨洪沒頂之災,更引發超億元的巨額賠償爭議。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實習生 袁端端

■大城市會更頻繁地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

■城市的很多涉水工程,或者處在洪澇風險區的工程一直沒有洪水影響評價體系

■應急預案不能只是擺在領導的面前,而是要告訴所有的老百姓

■新的城市防洪規范制訂已近尾聲,將統一防洪和排澇,不日即送國務院

“上帝一咆哮,城市就洪澇”。

上周,一場超強暴雨肆虐中國南方,奪去了近百條生命,暴雨猛于礦難了。

中國城市“逢雨必澇”的怪狀,持續經年,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此輪暴雨所經城市亦幾成澤國,在廣州,1.3萬輛汽車遭遇雨洪沒頂之災,更引發超億元的巨額賠償爭議。

從來只在科學家預測模型里出現的極端氣候的災難性后果已經兵臨城下。除了追問氣候變暖的不可逆的天災因素外,民眾對氣象部門的預警不力普遍指責,更是對城市公共設施的孱弱乃至失效,憤慨不已。

我們的城市怎么了?究竟什么環節制約了難題的解決?南方周末記者問計于國內市政工程設計、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權威專家,以求灼見。而城市水災害的概念再度被迫切呼吁提上主政者的案頭。

●受訪者:

●程曉陶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副主任

●謝映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所所長

●王 軍 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車 伍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教授

天災還是人禍?

南方周末上周的一場暴雨引發全國性災害,僅僅歸咎于極端氣候頻發的自然原因,夠嗎?

車伍:自然原因是很難避免的,但不能都以之為推脫的借口。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哪些是我們應該做好卻沒有做好的,這牽涉到認識問題、技術問題、體制管理問題、發展規劃問題、經濟投入問題等等。災難提醒我們,這些都需要一場革命來推動。

程曉陶:呼吁了多年的城市水災害概念,現在一一驗證了。

因為城市熱島效應,大城市正頻繁地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過去城市規模有限,城市結構也比較簡單,雨水排出去相對容易?,F在城市迅速擴張,城區不透水的硬化面積增大,雨水的自然滲透能力降低,內澇的特點也變得更為迅猛。尤其,現在城市空間的立體開發,地下停車場、地下旅店、地下倉庫,還有地下商店街、地鐵運營系統等等,成為易受暴雨洪澇襲擊的高風險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