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從自家親戚到事業伙伴
倘若廣東能不斷開放,30年來的粵港增長聯盟將繼續演化,彼此互為國際與國內的“前店”:香港通過廣東這個支點撬動世界上最為黃金的大市場,而廣東則能通過香港這個窗口收獲對轉型來說彌足珍貴的金融資本、先進人才和制度經驗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倘若廣東能不斷開放,30年來的粵港增長聯盟將繼續演化,彼此互為國際與國內的“前店”:香港通過廣東這個支點撬動世界上最為黃金的大市場,而廣東則能通過香港這個窗口收獲對轉型來說彌足珍貴的金融資本、先進人才和制度經驗
今年4月7日,《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粵港合作進入新時代 (CFP/圖)
“好好感謝香港親戚”
當香港制造業因成本上升而外遷,廣東境內許多像長安這樣的鄉鎮憑借著“香港親戚”們的穿針引線,把大量“三來一補”型企業引進自己的土地,賺取廠房租金和加工費
東莞長安,一個面積僅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萬人的小鎮,富可敵省。2009年全鎮GDP208.4億元,稅收總額30.8億元。
然而很少有人還記得,就在30年前鎮上引入第一家港資企業時,每年僅能獲得加工費1.7萬元——正是這區區1.7萬元的生意,打開了長安鎮此后30年間經濟飛躍的窗口。
“我們長安人應該好好感謝在香港的親戚。”在一部反映長安30年發展的紀錄片中,曾經擔任長安鎮黨委書記,現任東莞市市長的李毓全動情地說道。
他口中的“香港親戚”,其實大部分是上世紀70年代末“逃港”的本地人,在當時席卷廣東的逃港大潮中,長安一度有近一半人逃到香港打工,正是這部分長安籍的“香港親戚”,在此后長安的招商引資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本土加工制造業正因成本上升而開始外遷,而在廣東境內許多像長安這樣的鄉鎮則憑借著“香港親戚”們的穿針引線,把大量“三來一補”型企業引進自己的土地,賺取廠房租金和加工費。而這些中小型企業出于成本考慮,也樂于搬到當地政府和居民投資修建的廠房中,形成了后來珠三角著名的“前店后廠”,“香港接單,東莞制造”的產業模式。
在一無資金、二無管理、三無技術的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