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官員財產公示之后 官場反應為何“相當平靜”
黎川紀委副書記楊應庚原先以為黎川縣科級干部只有三四個人有兩套房子,結果有10個人有兩套房子,而且也不止胡驍一人有私家車。
責任編輯:馬昌博 郭力 李梁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何謙
黎川紀委副書記楊應庚相當滿意。他原先以為只有三四個人有兩套房子,結果有10個人有兩套房子,而且也不止胡驍一人有私家車。
黎川縣新任科級官員王勝春(化名)最近很煩惱。4月底,在縣紀委的要求下,他和另外18名新任科級官員的財產被公示。結果,耳邊仍不時傳來這樣的議論:“看不出來呀,原來你那么有錢,隱藏得好深啊。”
王聽了心里很不舒服,但還是耐著性子向對方解釋:“那個店面不是我買的,是在我婚前,父親送的。”
4月27日,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紀委在政府大樓下的布告欄里,公示了19名新任科級官員財產,內容之細致創全國之最。王勝春的家底被兜了個遍:年收入2.2萬元;6萬元的50平米糧油車隊店面一套(備注:父親贈送);存款10萬……但一家媒體報道時略去了“父親贈送”和“6萬元”的字樣,低調的王由此“一兜成名”。
官員財產公示,這個聽起來十分遙遠的字眼,突然降臨在這個中部貧困縣城19名科級干部身上。如同一塊外來的石頭,砸入黎川縣城的風平浪靜的水中,官員財產公示的政治沖擊波,對這個縣城的政治生態有何影響?
操刀者:常規工作外,怎么體現地方特色?
“你是我接待的最后一位記者。”5月8日,黎川縣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楊應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擔心輿論綁架政府。”楊是財產公示的操刀者之一。媒體跟進后,一些評論令楊應庚始料未及。
去年底,黎川縣紀委討論下一年的工作時,當時考慮“除了常規的工作之外,怎么體現地方特色”。紀委書記姚英華首先提出了科級干部財產公開的想法,得到了大家贊同。
“中央有精神,社會有呼聲,雖然上面沒有要求,但我們可以形成小環境。”楊應庚說。
一個背景是,去年5月,黎川前任縣委書記謝昌貴在雙規期間跳樓,令許多黎川人記憶猶新。
姚英華將這一設想向縣委其他領導報告,得到了黎川縣委書記韋萍的大力支持。黎川紀委也曾考慮,要不要在全縣推行。最終商量的結果,還是穩重起見,在新任科級官員中展開。
今年春節后,這一設想得到撫州市紀委肯定,并決定把黎川縣作為試點。黎川紀委想去已經搞過公示試點的湖南瀏陽取經,結果一聯系,人家很為難,婉拒了他們的要求——當時瀏陽只是在網上公示了三天便草草關閉了。
4月初,19名新任科級干部陸續上崗,4月16日,以紅頭文件形式下發160份《黎川縣新任科級領導干部財產申報辦法(試行)》。
3天后,新任科級干部座談會在紀委舉行。目的相當簡單::“說明我們不是硬推,而是友情操作,讓大家心里好受一點。”楊應庚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當時,多數人認為應該“服從組織安排”,少數人心里有疙瘩:“那么多人,為什么先從我們開始?”
新提拔的19人中有兩個是紀委干部,黎川縣紀委書記姚英華要求他們先帶頭。楊應庚對新提拔的紀委副書記胡驍說:“你有個私家車,別忘了填啊。”
4月20日中午,材料陸續收到,楊應庚相當滿意。他原先以為只有三四個人有兩套房子,結果有10個人有兩套房子,而且也不止胡驍一人有私家車。
這個消息以內部材料的形式上報江西省紀委,被嗅覺靈敏的江西本地媒體得知。楊應庚覺得公示的時機到了。
4月27日,黎川縣政府大樓旁的公示欄里被紅紙貼滿,上面用黑字印著19名科級官員的財產。楊應庚最初想用白紙——“那樣更醒目”,但他馬上就否定了這個方案。“只有喪事才用白紙,涉及人名最好用紅紙,而且文件也是紅頭文件。”
被公示干部:想貪污都不行
黃峰(化名)是這19個干部中的一個。公示后的一天,一個朋友給他打電話:“哎呀,你把家底都貼出去干什么?”
在4月19日的座談會上,坐在臺下的黃峰心里“不知怎么,很不自在”,他向本報記者回憶:“我們這個級別的官員想貪污腐敗都不行。”
在公示的19名干部中,月工資最高的是不過1400元,一年津貼最高的也不過1.4萬元。“工資跟全國比都差不多,但津貼幾乎處于全國最低水平。”48歲的李海峰說。
李海峰在黎川縣統計局副局長位置上干了19年,但津貼只有1萬元。而在撫州市像他這樣級別的官員,起碼能翻倍。
黎川位于贛閩交界處,即便在經濟欠發達的江西,也算是窮縣。這個總人口25萬的縣城,2009年財政收入只有3.2億,“我們屬于‘老邊窮’地區,很大一部分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黎川縣財政局黨組書記邱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一位被公示的干部一直沒有買房。他對記者抱怨,以他現在的幾萬元存款,連首付都付不起。幾年前,黎川房價飆升。2005年不過600元一平米,現在最貴的地方達到2800元。
19名被公示者不僅收入低,有的人還債務纏身。其中,黎川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周建英欠債最多——貸款5萬買房,因丈夫患肺癌,借了親戚18萬。
財產申請表似乎并沒有考慮到縣城干部的實際情況,表格中列著一些縣城科級官員見都沒見過的財產——“貴重物品如名人字畫、文物等”,“股票、證券等交易收入”……
“我們家冰箱才兩千多塊。”45歲的安玉明說。
還有被公示干部對隱私產生疑慮:“為啥老婆孩子的情況也要公布?固定電話、地址都公布了,萬一有人騷擾怎么辦?”安玉明也跟其他被公示干部開玩笑:“存款很多,小心賊瞄上啊。”
32歲的顏紅印則看到了財產公示的另一個作用——還干部清白。這位共青團黎川縣委書記,之前一直在鄉鎮工作,當時經常聽到群眾在背后說:“當官的不僅掙得多,還天天吃公家的。”顏說,“公示之后,可以讓群眾真正了解我們。”
不過多位被公示者表示,紀委并未提及,如申報不實,將會面臨什么樣的懲罰。
“理論研究者想法過于天真”
事件經網絡披露后,引發不少媒體報道,但出人意料的是,黎川官場和社會的反應“相當平靜”。“我也很意外,按理說應該很轟動才對。”安玉明說。
很少有人對公示的真實性提出疑問。官場之外,許多老百姓對此事更是聞所未聞。雖然公示欄里至今還貼著官員們的財產申報表,但因為地處新城區,很少有人過來觀看。
一位正在觀看的市民陳軍(化名)說,“白天我們都在上班,晚上下班想來看看,但公示欄連燈都沒有。連照片都沒有,不知道他們是誰。”
一些人要求在縣財政局、教育局等“油水多”的單位工作的干部加入公示。黎川縣財政局黨組書記邱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并無壓力。“組織上要搞,我會積極配合。”
一位不愿具名的市民說,科級干部公示很溫柔,“要想反腐廉政,必須監督一把手。”5月9日下午,老城區一位被公示干部的鄰居說,“我們老百姓混得好的比他們過得還好,關鍵要公開那些大領導。”
他們的想法與一些評論不謀而合。“不能僅限于新官”,而應該“擴大到全縣,縣委書記帶頭”。但楊應庚卻不以為然:“這些理論研究者想法太天真了。”
“在中國,很多事情只能漸進,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利益分配,一開始就一步登天,那樣很可能以后永遠登不了。”他說。
黎川縣稅務局副局長孔躍成也贊成從新任干部開始公示財產。“新人進來,老人退休,慢慢地就全面推廣了。”
黎川縣委、縣政府領導婉拒了采訪,楊應庚說:“媒體報道之后,領導們都有些謹慎。”
楊用“飯一定要吃,但吃太飽會傷胃的”來形容他對媒體的看法。“媒體吹得太高,群眾的期望太大,會抹殺公示的效果。另外,我們本來可以改善的,但媒體非議指責太多,一個很好的事情就可能被扼殺了。”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