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在做什么?
一份保密的內部反思材料已經由中國地震局送交中央,這是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系統對自身工作的全面總結,僅僅關于地震預報的部分就有上千頁厚。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何謙
在法定職責為地震預報的同時,堅稱地震無法預報
一份保密的內部反思材料已經由中國地震局送交中央,這是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系統對自身工作的全面總結,僅僅關于地震預報的部分就有上千頁厚。
一年前,這份報告開始在地震局系統內部征求意見,此后該報告提交中央,至今沒有明確的回復。地震局稱,這份反思報告還未到解密之時。
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和汶川地震一樣,地震局未對玉樹地震做出預報。
此前,國家地震局剛剛公布2010年預算報表,在年度預算中,用于預報支出僅為270萬元,相當于地震局住房改革支出的1/60。
地震局再一次處于風口浪尖,質疑從地震預報到地震辟謠,從資金使用到職能分工,甚至有激烈的意見建議撤銷地震局。
中國地震局處于一個尷尬而矛盾的境地,公眾對于預報地震寄予厚望,甚至認為地震局的存在就是為了預報地震。而地震局自身卻反復向公眾解釋地震無法預報。
一個承擔了預報地震法定職責的機構,為何反復否定自身職責?這一尷尬和困境究竟由何而生,如同公眾的發問,如果地震無法預報,那么地震局存在的必要性何在?
地震局如何花錢?
在預算報告中,對公務員工資、辦公經費等費用通俗地稱為“人頭費”。
比如,今年財政部的部門預算不僅僅列出“一般公共服務”項目,而且細化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基本支出則略等于“人頭費”。另外一些部委則沒有這一類支出,“人頭費”計算在其他科目之下。
中國地震局屬于后一種,即沒有“一般公共服務”項目,第一項支出為“外交”。從整個預算支出表中,可以找到與“人頭費”相關的是“行政運行”和“機構運行”費用,分別高達1.8億和2億。這兩項花費分別隱藏在“科技研究”和“地震事務”兩類之中,占全部預算支出近1/6。
這還不包括占總額近1/3強的7.2億元的“地震事業機構”支出,有專家認為這個科目即為下撥給中國地震局下屬16家事業單位的“人頭費&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