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回家” 1949年來北大學術交流首次冠名“胡適”

胡適歸去來兮六十年,終化作一幕歷史虛無與價值虛無的幽靈與真相爭戰的活劇

責任編輯:沈穎 實習生 何謙

胡適歸去來兮六十年,終化作一幕歷史虛無與價值虛無的幽靈與真相爭戰的活劇

闊別大陸一甲子,胡適終于“回家”了。

5月中旬,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將作為“胡適人文講座”首位受邀學者,赴北大開講。這是北大首次以冠名學術活動的方式,迎回已故老校長。

這并非胡適過去六十多年來的首次回歸,作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首位受到徹底批判、完全否定,繼而“被消失”數十載的知識分子,其自1948年離開大陸,回歸之途,一波三折。

5月,北大BBS上還未貼出講座公告,一切事宜仍在低調張羅中。

三年前,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就曾向國外某學術基金會提出邀請國際頂尖人文學者,開辦“胡適人文講座”,每年舉辦兩場。

這一想法,并未得到支持,2010年3月31日,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終于獲得商人校友的200萬元經費資助。

與胡適相關的項目如此難產,也不全然是經費問題,一些人士曾向北大提過為老校長豎立塑像的問題,不過當想法提至學校高層,便無疾而終了。

圖書館內關于胡適的藏書一直在互相“掐架”。一邊是以《胡適思想批判》為首的反方,這套1955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八冊文集,收錄了彼時大陸知識界集體討伐胡適的戰斗檄文。另一邊則是近20年來陸續出版的胡適傳和胡適研究,在這一新興的正方陣營里,胡適被重新抬回至大師的地位。

當意識形態的神經不再緊繃,歷史常識逐漸回歸之時,正方陣營的氣勢顯然越來越壓過了反方。它們紙張泛黃、斑駁,從借閱記錄來看,已經很久沒被翻開了。

在它們歷經了半世紀的問世、瘋傳、效仿、消停之后,胡適以及胡適們,終于陸續“回家”了。

晚年胡適 (資料圖片/圖)

1962年胡適在臺灣去世,位于臺北市的胡適紀念館的胡適墓園。 (中新社 鄒輝/圖)


被批:“老鼠”、“蒼蠅”、“狐貍精”

他其實只是個貧病交迫,每天上市場買菜買米,抱著個黃紙口袋,蹣跚行走在紐約街頭的小老頭。

北大圖書館南門入口右墻上的浮雕群像中,胡適被置于最后一排,這是他在北大的唯一“留影”,兩個巴掌大。此前,臺灣學者李敖欲出三十萬,請北大為胡適豎一尊銅像,未果。

如此塑像或畫像,在臺灣胡適紀念館、“中研院”、胡適公園與胡適曾留學過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里,各有一尊。在哥大圖書館,其周圍全是名聞天下的大家,作為近代中國文化史上文學貢獻之大成者,胡適忝列其間。

而今在北大,胡適像右側鄰居是向達,北大前圖書館館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