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灘到世博園 一座城市的成長史
上海以占全國1%的人口,0.06%的土地,貢獻了全國1/8的財政收入
上海以占全國1%的人口,0.06%的土地,貢獻了全國1/8的財政收入
重新打量外灘
上海是良港。在中國沿海的不凍港中,它是最北面的一個。
然而在16世紀以前,沿海這個詞不祥,多半跟荒灘堿地、狂風惡浪、倭寇侵擾連在一起。隨著人類航海技術的發展,哥倫布登陸美州,鄭和下西洋,全世界的距離不斷縮短,沿海才慢慢展現萬商云集、物產豐饒、高樓林立的圖景。
在農耕文明時代,沿海處于邊緣地帶;而在工業文明格局中,沿海處于中心位置。所以,只有將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聯系起來考察歷史的演進,才能看清上海的來路。
上海世博會開幕式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大食/圖)
2010年世博會在浦江兩岸的巨大舞臺,重新讓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上海外灘。
百余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面前。
開埠之前,作為江南沿海的一個中等縣城,上海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
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只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道路。
近代以來,上海中心逐漸北移: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搶占外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