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孔子看見《孔子》——兼談我們需要怎樣的國學

電影《孔子》又一次訓示我們:在一個太過膚淺的商品文化時代,吆喝什么往往就意味著糟蹋什么。那么,“國學”也會遇到由孔子褪變為《孔子》的命運嗎?

責任編輯:劉小磊

影片《孔子》里的孔子形象,是個四合一的角色。一是丐幫首領,二是半個花癡,三是疑似強迫癥患者,四是張冠李戴的改革家

幾個月前,電影《孔子》挾一片鼓吹喧囂聲閃亮登場。緊接著,卻又眼見它黯然下線,在與《阿凡達》的PK中落荒而逃。關于這件事,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位賽車新銳寫入博客的幾篇雜文。對《孔子》的失敗,他表現出一種善意的幸災樂禍態度。他以為,倘若不是如此,定會有人跟著去拍其他一大群的這個子、那個子;結果只能是用大筆金錢換來中國電影業的“大倒退”。

可惜他依然不夠老辣。最近聽說還是決定,要繼續再拍幾部這樣的“大片”。怕什么?反正如今有的是錢。一部《孔子》倒下來,會有更多的《孔子》跟上去預備繼續臥倒。

其實,擺在我們面前的,未必真是要不要拍《孔子》或者《韓非子》,而是你究竟如何去拍的問題。這與我們怎么看待國學的問題很相像:這不是要不要講國學,而是到底如何講國學,或者講一種什么樣的國學的問題。所以今天我想從電影《孔子》講到歷史上的孔子,接著再說說我們現在需要什么樣的國學。 

“假如《孔子》真的是我,那我只好不是孔子”

——某女史曰:發哥出演孔子,是孔子大幸。

——子曰:假如《孔子》真的是我,那我只好不是孔子。

上面兩句話,本是我為這次講演提供的內容簡介。遺憾的是,報告會的組織者沒有把它印出來。為什么我要斷定,假如孔子看到《孔子》,必會說“那我只好不是孔子”呢?因為電影里的孔子實在不像孔子。說得刻薄一點,影片里的孔子形象,是個四合一的角色。一是丐幫首領,二是半個花癡,三是疑似強迫癥患者,四是張冠李戴的改革家。

你看他帶著一幫徒弟,衣衫襤褸,前呼后擁,左右有佩刀腰劍的人相隨。這樣的人物不像孔子,其實更像墨子:一個最早結幫走江湖的老大、秘密社會的始祖。他的小團體紀律嚴明,徒弟對待大幫主的指令,可以做得到“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子見南子,是影片的重頭戲之一。貼出來的海報早就已經把它當賣點來渲染,主角們也都演得很投入。雖說孔子大概也不反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按最寬泛的理解,無非是“英雄戀美女,才子愛佳人”的意思),可他終究不該像電影里那般,跟某個美女(而且名聲不大好)初次見面,就恨不得把她抱上床去。這樣表現孔子,究竟有什么根據?幸虧他終于控制住自己,沒有朝著南子猛撲過去。所以我說他總算還沒有整個兒地變成十足的花癡。

電影里的孔子老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動作。如那一套僵硬的抱拳作揖的姿勢;或者去見國君,還沒有進門,就開始磕頭。就因為影片根本沒有告訴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