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以這樣寫,語文可以這樣教——北京四中一場奢侈的教育改革
北京四中是個傳奇式的中學,從李敖到陳景潤,從薄熙來到陳凱歌……許多政界、商界、學術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學率名列前茅,這所傳說中的中學,最近在語文教改上大動手筆。
責任編輯:平客 袁蕾 實習生 常仙鶴
北京四中是個傳奇式的中學,從李敖到陳景潤,從薄熙來到陳凱歌……許多政界、商界、學術界、文化界的“大名字”都出自四中。四中的高考升學率名列前茅,近年來,每年都有95%左右的畢業生考入重點大學,其中40%被北大、清華等錄取。
這所傳說中的中學,最近在語文教改上大動手筆。
語文不再是“中心思想”和“主題大意”,學生們在作文里,與切·格瓦拉在南美叢林里穿梭,與羅斯??偨y共進早餐……
1952年的這一天,我和平常一樣早起,給麻風病人服藥,囑咐他們先準備一下,馬上就要作彌撒。
這里是圣帕布羅麻風病院,與其他醫院不同之處在于一條亞馬遜河,把南岸的患者和北岸的醫生、護士等醫院的職工及修女隔絕開了,一邊是垂死掙扎的靈魂,一邊是充滿希望、懷揣理想的生命。
在這雨林環繞的小島上,陽光能遍及每一個角落,驅散每一絲陰濕的空氣。
彌撒之后,已近中午,總管把兩個醫學志愿者帶來南岸,并由我領他們參觀醫院。我拿出準備好了的兩副手套遞給他們,說:“在這里工作需要戴上手套。”我看見他們兩個疑惑的表情,又加了一句,“這是規定。”
“南岸的患者不是都已經服藥了么?應該沒有傳染性了。”其中一個瘦高的男子開口了,我看過雨果·佩斯博士的推薦信,這個人應該就是埃內斯托·格瓦拉——一個還沒畢業,乳臭未干的毛小子……
這段文字并非出自切·格瓦拉的外文傳記。其實,這是北京四中高一學生劉娃的作文,題目是《偶遇》。劉娃以一個修女的視角,描摹了從大學休學、周游南美的切·格瓦拉。那時,日后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還只是切·格瓦拉人生地平線上的遠景,但其中的種種端倪,已經被劉娃以素描輕輕勾勒出來。寫這篇作文前,劉娃對切·格瓦拉的了解僅限于廣泛印刷在T恤上的格拉瓦頭像。“寫得真棒??!甚至通過環境和景色描寫塑造了一種很南美的濕熱的感覺。”讀過劉娃的文章,同學張碩瑛由衷贊嘆。
不要以為劉娃是特殊的才子。事實上,贊美她的張碩瑛自己就不賴。
張碩瑛以一個亂世中流離失所者的口吻完成了她和辛棄疾的神交。有幾百頁的稼軒詩詞墊底,張碩瑛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詩人們為什么喜歡“踱步”。“以前看李白、稼軒等人的詩詞心中會有一種不屑:想當官兒的老頭兒們,省省吧。但這次我深深體會到了詩人們亂世踱步的悲痛。”張碩瑛在她的“創作后記”中寫道。
一篇《偶遇》,讓全年級幾百個劉娃、張碩瑛神游萬仞、思接千載。而這一切,始自虛擬課堂上一則短短的作文提示。
“時間充裕得超過你的想象”
韓露老師是按下按鈕、啟動穿越之旅的人。他和同事們是“信息化與學科教學優化實驗”的積極參與者。從2003年到現在,這個實驗的行政和財力支持者換了好幾撥,清華同方基礎教育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教科所、北京教育學會…&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