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改教材,沒用——顧德希的教改試驗
“大家一批基礎教育,都是先拿語文開炮,因為語文誰多少都懂一點。但這么多年批評來批評去,根本沒用。有些更根本的致命傷他們根本沒說出來,教育的問題不是靠批判就能解決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平客 袁蕾 實習生 常仙鶴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中學老師
“君子不重則不威。我們對他的感情,和他本人的責任感都是推著我們這個項目往前走的‘重’。說了半天,老頭為誰呀?”劉葵說。她說的老頭是年過七十的北京四中特級教師顧德希。風口浪尖上的語文
“大家一批基礎教育,都是先拿語文開炮,因為語文誰多少都懂一點。但這么多年批評來批評去,根本沒用。有些更根本的致命傷他們根本沒說出來,教育的問題不是靠批判就能解決的。”輿論又一次把語文教學推上了風口浪尖,作為北京市屈指可數的特級語文教師,顧德希依然記得,1999年,某國家級大報轉載長文《不僅僅是語文》,詩人鄒靜之、匯文中學語文教師王麗、大學語文教師薛毅,紛紛向語文教學開炮。
顧德希從1982年開始參與人教社的教材編寫,是四套中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執筆人,又幾十年在教學一線,對語文教學的沉疴有深刻的把握。
“教材的編纂有很大問題。我再怎么執筆,也是打工的。老板是人教社。他們按照教育部指示辦,行政色彩很重。新的大綱下來了,要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教材就跟著變。其實無非是換幾篇課文,有時候也沒換。”很長一段時間,顧德希只能在自己的課堂上零敲碎打地小改良,大動作很難實施。
&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