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莊的土地之戰
當沉睡的資本——土地被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腳步喚醒,在財富魔方的催動之下,激烈博弈在城市與農村不停歇地上演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 當沉睡的資本——土地被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腳步喚醒,在財富魔方的催動之下,或明或暗的激烈博弈在城市與農村不停歇地上演
■在最先開放的珠三角,本報記者記錄了土地之戰的一個縮影
公投
投票現場一片嘈雜,十多個警察站在門口,警惕地注視著每一個路人。
賣?租?全村公投!
5月16日一大早,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的新隆村小學前就熱鬧一片,村民們擁到這個小學門口,在警察的看護下,進行一場全村公投。
這是這個村十多年來舉行的第二次公投。
前一次是在兩年前,他們選出了新的村主任——現年56歲的陳繼新,由此結束了村主任、村支書連續九年由一人擔任的歷史?,F在,在這位新任村主任的主持下,村里正要表決是否同意將超過一半的土地賣給鎮政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村民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并將這些土地、魚塘等統一出租,分紅較多的去年,每人每年能分到1000多元-4000元的租金。
隨著一部分土地租約到期,而鎮政府提出了征地計劃,究竟是租是賣讓這個珠三角的村莊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吵,直到這次公投。
投票現場一片嘈雜,十多個警察站在小學門口,警惕地注視著每一個路人。投完票的村民久久不愿散去,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討論這場關乎他們未來的公決——如果通過,按照陳繼新的說法,每人立馬可以分得五十多萬元,但他們將永遠失去這些土地;而如果不通過,他們則依然只能領取著每年每股一千多元的分紅,但依然擁有這些搖錢樹。
到中午,幾百米長的鞭炮炸響,宣布贊成者們以八十多票的優勢取得勝利。
而在鄰村的一個酒樓里,一位反對者重重合上了手機。一旁的五六個人,一起陷入短暫的沉默。隨后,嘆息聲一片。
陳繼新開始“保衛”辦公室 (南方周末記者 陳新焱/圖)
賣地
原村治保主任、快60歲的陳汝球說,“我們兩公婆,就可以分到一百多萬,存在銀行吃利息,這輩子也足夠了。”
土地對于新隆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改革開放前,新隆村集體就開全國之先,辦起了農機廠、紙箱廠等十多家村辦工廠。到1990年產值破億元,因此被列入“全國首批億元村”名單。但2000年前后,在全國鄉鎮企業轉制潮中,這些村辦工廠也被賣給了私人,村集體收入由此銳減。
隨著三來一補加工業在珠三角遍地開花,土地因此而成為新隆村的搖錢樹。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新隆村開展了農村土地經營權出租試驗,將分給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收回,村里成立股份合作社,廠房、倉庫、市場、魚塘等經營權集中出租給生意人,農民按年齡配股分紅。
在新隆村委辦公室,記者看到這些租地合同,并無統一格式,有的寫著“辦廠協議”,有的寫著“租金合同”。租地的期限,也有長有短,少則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