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跑元年 長期不缺總需求?。ㄒ唬?
中國在總需求層面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并非危機期間的一次偶然呈現,而應是一個經濟史新階段的開端。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在總需求層面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并非危機期間的一次偶然呈現,而應是一個經濟史新階段的開端。
世紀罕見危機必然會留下深刻變化?;仡?009年,這類歷史性變化標志之一,就是中國開始在總需求增量方面第一次引領全球。
當然是以危機期間世界經濟規模暫時收縮的特殊形式表現出來。IMF數據顯示,世界經濟從2008年60.9萬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57.3萬億美元,是戰后世界經濟最大幅度下跌。2009年中國GDP超過4.91萬億美元,即便用應對危機期間重回“事實盯住”狀態的人民幣匯率換算,仍貢獻約4500億美元GDP增長。
盧鋒
去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實際收縮大約2.5%,歐元區和德國分別收縮 3.9%和4.8%,日本下降5.3%??紤]各國貨幣兌美元匯率變動和通脹率差異,不同國家用美元衡量名義GDP降幅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由于日元升值,用美元衡量日本經濟規模甚至可能略有上升。然而中國增長無疑對抵御經濟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下滑貢獻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唯一保持實際增長的國家。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國長期經濟由潛在供給能力決定,短期經濟由總需求決定,總需求與潛在總供給擴張速度協調一致決定宏觀經濟均衡增長。去年抗擊危機經驗顯示,經過30年改革開放洗禮,現階段中國經濟不僅在生產率追趕和持續提升潛在供給能力方面最具活力,在憑借內需創造合意總需求方面也具有堅實基礎。
中國在總需求層面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并非危機期間的一次偶然呈現,而應是一個經濟史新階段的開端。
1980-2009年全世界用美元當年價格計算的名義GDP從11.8萬億美元增長到約57.2萬億美元,29年增幅為3.85倍,年均增長5.6%。
這個時期美國經濟從2.79萬億美元增長到14.27萬億美元,相當于平均對這一時期全球增長貢獻25.3%。歐盟15國從3.49萬億美元增長到15萬億美元,對全球貢獻25.4%。美國和歐盟對全球總增長貢獻分別為四分之一,加起來貢獻一半,是它們對全球經濟事務具有特殊影響力的重要支撐因素。
日本用美元衡量GDP這一時期從1.07萬億美元增長到5.05萬億美元,對這一時期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77%。日本由此奠定一個經濟大國地位。
我國用美元衡量GDP這一時期從0.31萬億美元增長到4.91萬億美元,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0.1%。不過這一貢獻率前后差別很大。
1980-2009年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年均近兩位數實際成長率。但是由于需要調整計劃經濟時期累積的人民幣匯率高估扭曲,在開放最初十幾年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用美元衡量的GDP增長較慢,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較小。
數字顯示,1990年中國用美元衡量GDP比1980年增長800億美元,對同期全球GDP增量貢獻只有0.8%。1990-2000年中國增長0.81萬億美元,對全球貢獻率為11.42%。2000-2009年增長3.71萬億美元,對全球貢獻率為14.76%。
在2003-2008景氣增長年間,我國用美元衡量GDP總量年均增長率為22.5%。假定2010年我國美元衡量GDP增速為18%,估計增量為0.88萬億美元。即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恢復到長期增速5.6%,增量為3.2萬億美元,中國全球增量貢獻率仍可能達到和超過四分之一。
今年美國、歐元區經濟即便復蘇到美元名義GDP增長5.0%-5.5%水平,GDP增量為0.785萬億美元和0.825萬億美元。中國增量貢獻仍可能超過這兩個最大經濟體各自貢獻。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擴大,這一增量貢獻率有望進一步擴大,進入趨勢意義上中國穩定成為全世界總需求最大增量貢獻國的經濟史新階段。
在《解除束縛的普羅米修斯》這部西歐近現代經濟史名著中,經濟史家戴維·蘭德斯指出:“在不完全意義上,經濟史就是一部世界財富追逐史”,在這場游戲中,領跑者的接力棒曾經數易其手,但這場追逐依舊進行下去。
在國別增量貢獻意義上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領跑者,是我國大國追趕必經階段之一,也是從上世紀末我國在大宗商品增長領跑全球、前幾年投資增長領跑全球后,在總量指標上繼續展現中國經濟全球地位的具體指標之一。
中國總需求領跑從一個側面顯示全球經濟版圖快速變化。這次應對全球危機中,澳大利亞等資源商品出口國較快復蘇,客觀上得益于中國現階段增長對大宗商品高強度需求。與美國戰后十次周期性衰退-復蘇形態不同,這次美國經濟恢復勢頭仍屬孱弱之際,中國等新興經濟體V型回升帶動國際商品價格回升,使得美國進口價格今年初就上漲到兩位數增長率。
領跑者地位對我國提出新挑戰。例如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推進階段性特點,經濟快速增長派生對原料能源等大宗商品密集需求,由于這類商品新增供給短期對價格變動反應較慢等原因,導致類商品供求關系趨緊和價格大幅飆升。近年鐵礦石等領域國際經貿爭議事實表明,如何認識內外環境和規律演變,更好利用全球商品供應鏈以滿足我國經濟增長需求,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領跑者地位對改進我國開放宏觀政策具有啟示意義。這次應對危機經驗再次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不缺總需求,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與市場經濟原則相互兼容手段有效管理總需求,保證總需求增長潛力平穩釋放,有效防范和治理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這就要求我們反思如何看待外需、是否需要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如何更好利用利率工具等開放宏觀政策重大問題。(待續)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