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幣到自主創新——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方為何臨陣變焦點
中美的新挑戰是,重新尋求一種轉型中的平衡——這兩個巨大經濟體都剛剛踏上方向不同但同樣艱巨的轉型之路,彼此之間的再平衡既關乎各自轉型能否成功,亦關乎世界能否安全、持續地繁榮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談判焦點轉換的背后,是中美雙方在轉型中遇到的新摩擦
中美的新挑戰是,重新尋求一種轉型中的平衡——這兩個巨大經濟體都剛剛踏上方向不同但同樣艱巨的轉型之路,彼此之間的再平衡既關乎各自轉型能否成功,亦關乎世界能否安全、持續地繁榮
重尋轉型中的平衡,是中美的新挑戰 (CFP/圖)
(CFP/圖)
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經濟體的最重要的經濟官員們,又一次坐在一起。
5月24-25日,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兩國40多個部門近50位負責人參加對話。作為雙方國家領導人的特別代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和國務委員戴秉國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和財政部長蓋特納共同主持對話。
這一次,美國人最擔心的不再是人民幣匯率,自主創新問題意外地成為他們提出的新的談判重點。
裂縫的同盟
與中國市場一起成長,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美國商業團體是中國政府在華盛頓,特別是在國會山的有力同盟。然而這種持續了20年的友誼從去年開始出現了裂縫。
在美國對華政策的政治版圖中,簡單說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是以國會為代表的意識形態派,其關注點是人權,另一個是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務實派,其關注點是利益。
可以說,與中國市場一起成長,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美國商業團體是中國政府在華盛頓,特別是在國會山的有力同盟。
然而這種持續了20年的友誼從去年開始出現了裂縫。
原因與中國為了轉型升級努力推動的自主創新有關。去年11月,中國科技部等三部門推出自主創新認證體系,要求政府采購優先選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本國企業。在華的美國企業卻認為,中國是在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所謂的“購買中國貨”條款將把美資企業擋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之外。
4月26日,中國美國商會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白皮書中顯示其大約220家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