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從“外資威脅論”到“中資威脅論”
十年前,中國的銀行被普遍評價為“技術性破產”,而外資行的到來曾引起巨大的擔憂;2006年,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時,市場再次高呼“狼來了”。而今天的情形,恰與此前的恐懼形成鮮明對比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這是一場泰森與李小龍的對打,但規則是要用中國武術
不過,“泰森們”正打算重辟戰場,將中國企業帶往他們熟悉的國際市場,順便咬掉這塊新蛋糕上的奶油
金融危機,只是外資銀行在華尷尬地位的一管催化劑 (CFP/圖)
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年鑒》 (羅瓊/圖)
22家外資銀行在華的主要業務 數據來源:普華永道《2009年外資銀行在中國報告》 (羅瓊/圖)
“300萬一年起薪,想都不用想,不去。”徐斌是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的部門總監,從去年起,不斷有外資行前來挖角,人家的條件越開越高,徐斌從來沒有松口,他說,“不用考慮,為了300萬離開中資銀行,不值。”
外資銀行的金字招牌在中國失去吸引力了?仿佛一夜之間,從高管到中低層職員,外資行的人才紛紛回流。
最近公開的例子是德意志銀行環球銀行業務亞太總裁兼中國區董事長張紅力加入中國工商銀行,出任副行長。而為花旗銀行服務長達12年、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黃曉光也在4月末正式離職,上海金融圈的傳聞是他將去一家中資銀行任職。
另外,僅記者所知,就有從工行出走的一家外資行中層回到中資銀行渤海銀行,匯豐銀行一位業務部門負責人回流到民生銀行;渣打私人銀行的一位高級副總裁跳到了民生銀行私人銀行擔任投資總監……
人才的流失映照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尷尬。
4月份,央行發布的《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中顯示,截至2009年末,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占比,已經由上年末的2.16%下降到1.71%,這個數據已經是連續兩年下降。
十年前,中國的銀行被普遍評價為“技術性破產”,而外資行的到來曾引起巨大的擔憂;2006年,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時,市場再次高呼“狼來了”。而今天的情形,恰與此前的恐懼形成鮮明對比——在最近普華永道發布的一份調查中,參與調查的42家外資銀行集體選擇了“來自中資行的競爭”作為他們在華經營的首要困難。
這項一年一次的調查今年已是持續的第5年,往年外資銀行們總會選擇“監管”作為首要困難。
是外資銀行水土不服,還是中資銀行一夜速成?
金融危機之傷
“現在哪個企業的領導都不敢拍板用外資行。相反,就回到國內銀行,國內銀行你要騙了我,我至少不害怕,因為我還可以去找你,有黨委、有政府的。”
毫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