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20100531)

百折不回李東生

乍看本期封面,或會有植入性廣告的錯覺,但看詳細內容,你或會有一點感動。

王者歸來之前,總會有可以想象的艱辛和曲折,幾乎每一個創業者,或企業的領軍人,都會有同樣的人生軌跡。

和他同時代的企業家,很多人也許比他的能見度和知名度更高,但未必有他的閱歷,他的閱歷無法用滄桑兩字加以概括,但如果沒有這一頁頁的滄桑,他也很難走到今天。

說他是老派的企業家,可能與他信奉的座右銘有關。曾國藩的“順勢明道”以及閱讀過所有曾國藩著述之后的感悟。自省與堅韌,殊為難得,成功或者失敗的企業家,最缺的不是堅韌,而是自省。

開弓沒有回頭箭,是對百折不回最通俗的詮釋。但沒有自省,就沒有百折不回的動能。

讀過李東生和TCL的故事之后,你會發現,百折不回這4個字,對李東生真是再貼切不過的概括。

楊錦麟(鳳凰衛視)

《李東生 王者歸來》

在中國做企業做實事的都崇拜毛澤東那套斗爭理論,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勝者為王的那套理論,李東生不過是眾多信奉毛的企業家中的一個,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中國獨有的,有什么特色可言呢。而那些所謂信奉韋爾奇、科林斯的只不過是表面裝出來的國際化,真正做企業的人還是信任毛的那套東西。

其實,我想知道的是,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真正的原因不是他說出來的冠冕堂皇的那些什么中國制造的漂亮話,肯定有些別的原因,這個可能我還沒看出來到底是為啥。

——車語者(新浪網友)

《重返常識路猶難》

互聯網讓不習慣當著人面說話的中國人有了表達方式,可是,在表達自己之前,我們是否也應該先審視一下自己呢?是否應該審視一下自己那習以為常的從眾心理有沒有在作祟呢?

——木子林夕雨文(新浪網友)

毋庸置疑的是,當一個人積累了一定的名望,那么他在某一個行當是可以擁有甚至壟斷一部分的話語權的。他的存在也成了官方有民主和言論自由的象征,一個民間和官方都可以用來炫耀的標志物。多數中國人從這些相對率真甚至不乏刻毒的文章中釋放了一種情緒,起到心理減壓的作用,這反而掩蓋了真正應該解決的社會問題。而他們的文章和話語,也只能是可以批評可以嬉笑怒罵但核心問題繞著彎說的中國式說話。韓寒本無意做思想家,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比之于那些胡言亂語的專家學者,他顯得是那么地真實可愛,當然為庸眾所擁戴。韓寒之所以是韓寒,是我們這個死氣沉沉的社會凸顯了他的價值,他的價值反襯了更多人的無價值。所以韓寒的存在,既是這個時代的驕傲,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那么這個社會更嚴峻更緊迫的問題要靠誰解決?我想當指望更多覺醒過來的熱血青年。

——戴天齊(新浪網友)

《回家》

看了很難受,那些所謂“公家人”還是人嗎?那些冤假錯案,所給那些無辜的百姓帶來的災難,是這國家的悲哀,在這一個文明的時代竟然還有這樣骯臟的事情發生!

——新浪網友

可嘆!現實生活的內容寫得像中篇小說,但它卻是現實,中國還有多少這樣的事情!

——新浪網友

《從革命青年到地產巨商 ——施永青的60年》

受社會主義影響的知識分子資本家,比農民出身的原始資本家要好得多,對社會有益得多。

——(PPT)網易廣州網友

這位作者是什么意思?投機分子大有人在!當時為了自己的“前途”高喊“革命”,看到有自己利益的時候了就現出“本來面目”,有什么稀奇?投機分子和偽革命有的是啊。

——網易四川綿陽網友

“世博人家”的困惑

“世博人家”是上海世博會的首創——特意找出幾百戶能空出一間臥室的市民家庭,用來接待外地尤其是國外來參觀世博會的游客,讓客人零距離地感受上海的熱情與魅力,創意不得不說是絕妙。

可是,世博會開幕半個月了,酒店的生意爆滿,以“分擔世博住宿壓力”為初衷的“世博人家”,卻至今沒有迎來一個游客入住。

看看“世博人家”的標價:在150-200元之間,在上海算很“親民”的了。為啥還沒人住呢?

原來,入住“世博人家”不是件容易的事。

按照規定,所有“世博人家”由“世博人家服務中心”統一安排,“世博人家”不能私自接待客人,而要得到服務中心的統一安排,必須通過指定的9家旅行社。

全國旅行社那么多,天知道這9家旅行社是哪9家。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利潤稀薄,據說這9家旅行社對“世博人家”的推廣也極不賣力,“有一家旅行社甚至很驚訝地表示,不知道自己是世博人家指定旅行社”。

“世博會期間,旅行社都希望做更賺錢的線路,世博人家操作起來復雜,利潤又不高,加上這不比賓館,條件不一,旅行社怕遭游客投訴,所以大家都拖著不推世博人家的線路,更不可能作為主打產品宣傳。”一名旅行社人士一語道破天機。

行政,在市場面前,低下了頭。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陳磊

布洛克與雜志寫作

兩年前我看了美國偵探小說家勞倫斯·布洛克的第一本書,之后陸陸續續地看了他的很多作品。一方面,我驚嘆于他對自己的忍耐力,30年來,他用同樣的敘述方式不斷重復著同樣的母題。他難道不覺得煩嗎?另一方面,如謊言不斷重復也會變成真理,當同樣的敘述方式如復調般不斷重現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種世界觀。所謂“華爾街日報體”不也是同樣的意思嗎?

我覺得,布洛克至少有兩點是可以影響雜志寫作的。

第一,在那么短的操作周期里,記者已經越來越無力自詡為真相的呈現者了。我無法僅憑兩個小時的采訪,就以上帝的姿態給一個采訪對象定性。我能做的只是憑借我比讀者多出來的會面特權,提供私人的、相對一手的見解。這也是布洛克的做法。他從沒像古典推理小說那樣客觀真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私人化的碎片,拼湊出最后的圖景。

第二,布洛克告訴我,迷人的除了結果還有過程。新聞中探尋真相的過程,往往比結果還有意思。人物寫作,約訪和采訪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細節。傳統雜志寫作排斥這些主觀性或與主題無關的東西,但讀布洛克的經驗告訴我,這些被排斥的細節同樣迷人。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劉子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