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中人(20100531)
誰創造了生命?
【英】《經濟學人》5月22日
創造生命從來都是神明的特權,而現在人類卻在嘗試人造生命。美國基因學先鋒人物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在他位于馬里蘭州和加州的實驗室,科研人員在為期15年、花費4000萬美元的研究項目中,已成功制造出全球首個“合成細胞”,起名為“辛西婭”。
目前,合成的細菌僅是一個示范項目,沒有實際用途。但總有一天,新的細菌、動物或者植物等生命體將在電腦上設計,最后被人造出來。這種創造生命的舉動比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更能證明人類掌控自然的能力。短期來看,它可以制造更好的藥物、農作物、綠色燃料以及促進化學工業的發展;從長期來看,這項實驗預示著生物學可能將進入新紀元,也很可能會再次激起倫理、法律和公共安全界人士對人造生命的質疑。如何控制這些能自我復制的人造生命?誰能擁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專利權?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在于各國政策制定者如何保持理性,對此類技術加強管制。
Facebook,重新定義隱私?
【美】《時代》5月31日
幾周之內,Facebook的第5億位用戶就將產生,全球1/4網民都擁有Facebook賬號。我們拍很多照片,在Facebook上與朋友們分享;在婚禮中途偷閑上線,將婚姻狀況一欄改為“已婚”;記錄一場感情的終結,則是將狀態重新改為“單身”。人們將如此之大的生活比重放在Facebook上,標志著文化的一個重大轉變。但Facebook是建立在矛盾之上的:它為人們提供了看似隱私的空間,但公司盈利的前提卻是你將這些東西公開;你分享的感情是多樣的,用作分享的數據信息卻是格式化的。Facebook一直在鼓勵人們分享,但卻面對越來越多的抱怨,以及頻頻遭遇隱私問題的爭議。
歐元的前途
【美】《商業周刊》5月31日
在生死存亡之際,歐洲政治領導人達成了在平靜時期難以做到的共同承擔風險的共識,問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歐元危機恐怕只有形成統一稅收和開支的權威,形成一個政治聯盟,但這在《里斯本條約》下是不可能的,在政治上也是無法想象的。讓若干拖累歐元的成員國脫離歐元區這種極端辦法也很難推行。有歐洲智庫警告,若歐洲南部一些成員國離開歐元區,它將導致“新”歐元對原歐元的貶值。這些國家以歐元借入的債務償還起來會變得非常昂貴。由此可能馬上引起償債違約。歐元的未來最終取決于希臘、葡萄牙等各國人民能否從現在起接受痛苦,包括降低生活開支。
永恒的披頭士
【德】《明鏡》5月22日
1960年夏天,披頭士在漢堡舉行第一場演唱會,掀起了流行音樂界的狂潮。盡管樂隊從成立到解散僅存在了10年,但這4位英國少年引領了世界流行音樂的方向,其文化影響力早已超過了藝術作品本身,成為時尚流行和英國文化歷史上的標志。去年,兩位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和Ringo Starr,與兩位遺孀大野洋子、Olivia Harrison將披頭士所有作品進行數字化出版,售價高達200歐元的精選集在3個季度里就賣掉1300萬份,銷售額超過1億歐元。這說明披頭士的作品絲毫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退色,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
母女搭檔
【法】《巴黎競賽》5月20日
第63屆戛納電影節開幕后,伊莎貝爾·于佩爾與大女兒洛麗塔·夏瑪共同出席了電影《Copacabana》的首映式。早在1978年和2001年,于佩爾分別憑借在影片《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和《鋼琴教師》中的精彩表演,兩獲戛納影后。于佩爾的非凡演技毋庸置疑,她在銀幕上塑造的角色大多外表冷酷,內心癲狂。與此相反,現實生活里的她簡單平凡。她的丈夫羅納爾·夏瑪是一位導演,大女兒洛麗塔也是演員。在這部喜劇電影《Copacabana》中,于佩爾首度和女兒合作,在電影中扮演一位普通的母親,如此平凡的角色與她以往的角色迥異,令影迷們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