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說了27年,什么時候能夠真正轉變?

經濟模式的轉變,最早這個說法是蘇聯人提出的。這是因為,1959年蘇聯制定一個計劃,要15年趕上美國。制定之后他們發現GDP總量和美國的差距縮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加。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增長的迷霧中求索了30年之后,中國走到了轉型的重要時刻

這場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既在于要破除既得利益者設置的障礙,也在于要創造一個能吸引人才的環境

吳敬璉 (CFP/圖)

蘇聯誤區

1959年蘇聯制定一個計劃,要15年趕上美國。制定之后他們發現GDP總量和美國的差距縮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加

經濟模式的轉變,最早這個說法是蘇聯人提出的。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提出來要真正趕上美國,就要實現增長方式的改變。

這是因為,1959年蘇聯制定一個計劃,要15年趕上美國。制定之后他們發現GDP總量和美國的差距縮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加。

GDP的增長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增加更多的資源投入,另外一個來源是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這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蘇聯的增長率確實比美國高,但主要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而美國和西方國家在19世紀后期第二次產業革命時,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

第一種依靠資源的投入,特別是資本投入的增長叫外延增長或者叫粗放增長。這個粗放和外延,是中國人的翻譯,從資本論得來的概念。另外一種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們開始的翻譯叫內涵,后來通常的翻譯叫集約。

中國一直沿用著這種靠投入來增長的方式,這種增長方式造成很大很嚴重的問題,以至到了文化大革命經濟和社會處于崩潰的邊緣,所以文革一結束,就提出來要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是為了解決這種粗放增長方式造成的結果。

上世紀70年代末期調了一次,1981年又調了一次——就是恢復農業、加速輕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降低重工業發展速度這樣來調結構。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調一次過些時間又回去了。1982年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總理的報告里面,就提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