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棉花遇到新蟲害
轉基因棉花的廣泛種植使得主要的害蟲棉鈴蟲銷聲匿跡,但是結果卻導致另一種原本處于次要地位的害蟲盲蝽蟓急劇增加。
責任編輯:朱力遠
轉基因棉花的廣泛種植使得主要的害蟲棉鈴蟲銷聲匿跡,但是結果卻導致另一種原本處于次要地位的害蟲盲蝽蟓急劇增加。
棉鈴蟲曾經是我國棉花種植中為害最甚的害蟲,在1992年讓整個華北地區減產高達 50%。1997年,來自美國的轉基因抗蟲棉Bt棉開始在我國河北省種植,1999年本土培育的抗蟲棉開始商業化種植。隨后的年份里,Bt棉所到之處棉鈴蟲均銷聲匿跡。轉基因技術比農藥更為有效地控制了棉鈴蟲為害。
然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吳孔明等人對中國北方作物的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發現,Bt棉種植地原本處于次要地位的害蟲盲蝽蟓急劇增加,取代棉鈴蟲成為主要害蟲。這項研究結果5月13日由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表。“就像任何其他的新技術,轉基因Bt棉在害蟲控制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可能引起無法預計的后果或風險。”吳孔明研究員在2007年的一篇論文中就指出,“我們對大規模種植Bt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潛在影響缺乏經驗。”
自1999年Bt棉開始商業化種植以后,兩年的時間里它就被廣泛種植到了包括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省在內的黃河流域地區。Bt棉的種植面積在2002-2004年間在長江流域也迅速增長。到現在,我國Bt棉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80萬公頃,大約占到棉花種植總面積的70%。“大尺度種植Bt棉所帶來的環境風險主要是蚜蟲、葉螨、盲蝽類次要害蟲的種群發生變化,導致棉花蟲害控制的新問題。”吳孔明在2007年的文章中表示。
吳孔明等人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與Bt棉的種植進程形成對應的是,近10年來,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盲蝽發生數量急劇增加,危害日益加重。2008年全國棉花盲蝽發生面積390萬公頃,產量損失5萬噸,分別是2000年的3.9倍和6.2倍,兩者均創20年來的新高。盲蝽蟲害的加重直接導致了化學農藥使用量的大幅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