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少折騰,外部少干擾革新教育的十二條具體建議

高考這根神經太敏感。它是沒有底線的社會中公正、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線,應慎之又慎!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校董,曾辦過學校。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其實很多都明擺著,但由于一些人維護既得利益,不肯直說。作者敢于說破,并提出了很有見地 的建議。供教育主管部門及其他關注中國教育改革的讀者參考。

高考這根神經太敏感。它是沒有底線的社會中公正、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線,應慎之又慎!

這些年高校擴招,也有點高校利用農村人的舊觀念,糊弄人交錢上學的意思。“教授治校”這個提法其實有問題。整個學校的管理、經營、發展決策則應由學校董事會決定。

核心期刊制度也是這些年人為設計的一大弊病,這完全是仿計劃經濟的觀念來的,除了增加學界腐敗外沒有什么真正的好處。

職業教育應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教育發展的重點,應完全向民間、社會和外國開放辦學。

(向春/ 圖)

5月5日,溫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該規劃公布征求意見之際,溫總理也曾在網上談了一些久違的教育思想,聞之頗感親切。我關注教育有年,在此就規劃中涉及的一些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教育部新部長上任伊始,首先明確提出教育資源要區域平衡,抓住了多年來民意不滿的一個突出問題。曾幾何時,錯誤的被普遍當成了正確的,行政力量大搞重點學校成了創新,進而成了常態。結果造成了教育供需關系突出、普遍、長期的矛盾。教育資源人為加劇的不平衡,是在沒想清楚的情況下,追求政績的一個惡果。

除了教育的區域平衡,還有幾個問題,社會輿論、學生、家長反應非常集中,容易激化矛盾,生出事端。一是高校招生的多樣化;二是大學生就業。

一、高考招生不應急于擴大多樣化

我認為,對已實行的高校招生的多樣化不應急于再擴大、推進,而應總結、規范、改正、加強監督。

已實行的這些高校招生的改革嘗試,雖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病,也有一定成效(有些是校際競爭推動產生的新辦法),但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要做到公正、少出問題怕是不可能。在追求更好時首先要想到防止更壞。

對這些多樣化的招生辦法,現在社會上已議論紛紛,很容易成為熱點,出點事就可能引起公憤,成為責難、攻擊的焦點?,F有的多樣化的高考招生辦法,總的來說對貧困農村的孩子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是不利的。一些統計表明,進北大清華等名校的農村孩子的比例大幅度減少。

據了解,由于達到中學生某種競賽成績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學或可在總成績中加分,一些中學便在有關的競賽中用各種辦法幫自己學生作弊,特別是在化學實驗等環節及科技發明競賽上。

社會上對省級三好、班干部加分意見最大,因為這最容易使有勢力的家長和學校合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