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精神內質跟月亮太陽一樣,沒變——專訪楊爭光
多年前說到民族的劣根性的時候,我就說把那個劣字去掉吧,咱就說根性,根性既有劣的東西也有優的東西。我們的民族肯定有優秀的東西,否則這個民族就沒法生存了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楊爭光用五年時間“磨”出了長篇新作《少年張沖六章》,原本是個少年愛情故事卻寫成了一個問題少年的成長史,關乎教育倫理,也關乎人性、人道、人的價值取向。
南方周末:你的小說《少年張沖六章》的《作者備忘》里,談到有一個盤根錯節的糾結的根。那個根是什么?
楊爭光:文化的根,根系。在我的認識里,中國有城市,沒有城市人。城市是都市村莊。城市里住的是換了衣裝的農民。城市文明的積淀時間欠缺,文明的成長和成熟需要幾代人。一百年來這個國家的變化到底有多大,你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的文化心理,跟幾千年以前基本沒有什么變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尤其是人觀,什么樣的人是成功的人,什么樣的人是素質高的人,我覺得農民和城里人是沒有區別的。
我寫了一個青澀生命的成長過程,在青澀的生命里,可能埋伏和隱藏著非常蒼老的根系,盤根錯節,復雜紛紜。我要做的就是要把樹苗連泥帶水提起來,看一下是什么樣的泥水和根須,葉片和枝干里吸收的都是什么空氣和陽光,這可能比樹苗本身更重要。
南方周末:你在批判我們幾千年來的根?
楊爭光:我不敢說是批判,批判需要足夠的能量。但咀嚼一下總是可以的吧。
多年前說到民族的劣根性的時候,我就說把那個劣字去掉吧,咱就說根性,根性既有劣的東西也有優的東西。我們的民族肯定有優秀的東西,否則這個民族就沒法生存了。關鍵是我們現在宣揚的,是不是它真正的優。
在這100年里,我們曾經有過兩次清理文化根系的機會,都夭折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