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報刊:讓最難死掉的單位死掉
新聞出版總署力推報刊“有死有生”,中國上萬報刊面臨“市場體檢”
責任編輯:馬昌博 郭力 李梁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劉高陽
新聞出版總署力推報刊“有死有生”,中國上萬報刊面臨“市場體檢”
中國大大小小的上萬家報刊社,被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塊領地”;而現在,“旱澇?;?rdquo;的日子沒了,兩個試點省份已經先行讓20家報刊“死亡”。
新聞出版總署即將發布的新規提出,報刊將每三年一次實行末位淘汰,退出比例不低于本區域(省市區)報刊總數的3%。這就意味著,每三年,將會有三百多家報刊必須死掉。
隨著一系列報刊的消失,刊號被收回,封閉了十多年的刊號之門,將再次開啟??偸鸸賳T說,報紙刊號的流動將會在各省市內進行;而期刊刊號則能跨省市流動。
中國最難“死掉”的一批單位正在面臨生死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它們基本處于只生不死的狀態,哪怕資不抵債也照樣存活。因為涉及意識形態領域,它們也是中國事業單位改革中最著名的“堅冰”之一,被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塊領地”。
它們就是中國大大小小的上萬家報刊社。
現在,“旱澇?;?rdquo;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新聞出版總署前年開始進行報刊退出試點,到今年4月份的結果是:試點的遼寧和河北兩省,已有20家報刊社宣告了“死亡”,其刊號也被收回,還有另外三家報刊正在退出過程中。
這不僅僅是20家報紙的死掉。
它背后,是傳媒這一一直以來的禁忌之地在行政推動下的市場化努力。而這一領域資源 (包括最要緊的刊號)的重新分配,亦將深刻地影響中國正在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
要知道,除了零星的期刊,十多年來中國幾乎沒有批準一個新的報紙刊號。許多申請報告到了各省的新聞出版局,基本都會知趣地聽勸退回。
而在審批之門基本關閉之后,報刊市場的自然增長空間嚴重受阻??柨偭炕竞愣?,沒有死就難有生;而沒有生死,就難有競爭。
自2008年9月起,新聞出版總署在遼寧和河北兩省展開試點,探索報刊退出機制。與之同時,新的報刊準入機制正在建立——為了減少改革難度,增強地方動力,此次退出的刊號資源,全部留給各省級出版部門——目前,遼寧省已完成報刊準入制度的草稿,而河北的《廊坊晚報》正在申辦之中。
而今年,報刊退出機制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全國有一批報刊,也即將面臨重新洗牌的生死格局。
報刊的“死亡證明”——行政力推下的市場化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司長王國慶說,報刊退出機制最早由中央領導同志提出,幾年前開始醞釀。2007年他們曾拿出一個方案,但因以“行政退出”為主被署長柳斌杰否定。
報刊退出并非新鮮事,但“死法”卻有不同。此次退出機制試點強調“市場機制”,而在前幾輪的報刊整頓中,基本是因為某種行政化目標——或是要治理報刊的散亂,或解決報刊攤派問題,而手段基本是一紙政令,某一類報刊(比如縣級報紙)便被宣布&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