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云南知青:我們要上學

從高考消息披露到進入考場,大部分考生只有兩個多月時間應付考試,除去文化考試,他們還需要應付嚴格的身體檢查、政治審核和地市初選。

云南知青:我們要上學

方鐵全家福

 

云南知青:我們要上學
 
方鐵,知青年代的技術骨干,后來成為一名有成就的學者
 

云南知青:我們要上學
 
姚德興與他的傣族妻子
 
 
姚德興,老婆,三女兒,外孫

云南知青:我們要上學
 
李巨濤夫婦


  這是一張珍藏多年的全家福:后排左起第一位,方鐵:胸佩云南大學?;?;左起第二位,方鋼:佩昆明師范學院?;?;右起第一位,方敏,佩云南師范大學?;?。第二排左一,常洪,胸前別昆明醫學院?;?,右一,方慧,佩昆明師范學院?;铡拖裨谪敻粎T乏的年代,人們拍照要穿上頂考究的衣服,亮出明晃晃的手表一樣,在知識珍稀的年代,點綴在胸口的一枚大學?;?,比首飾更加罕有和高貴。

  現在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幾乎10個人里有8個是大學生,而大學生里頭,又幾乎10個有8個根本不戴?;?。那會兒可不是這樣。這批恢復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學生,曾經的共同身份是知青。所謂“知識青年”,其實是被剝奪了求知權利的青年,或者起碼是知識之路被中斷了的青年。

 

父親口中的大學如此迷人

  方家姐弟4人,有3位是知青,遠放云南邊陲的時候,方鐵剛升上高一,小弟方鋼上到初三,大姐方慧最為委屈,已經上到高三,離大學門檻一步之遙,“我大姐是班里的學習尖子,上大學肯定不成問題的,當時連志愿都想好了,要學外語?!?/P>

  外語沒有學成,倒被迫學起了傣語,方鐵姐弟3人去往的知青點,都在中緬邊境的瑞麗地區,是傣族聚居地,那里人少田多,知青的到來為當地輸入了大量青壯勞力?!懊總€人發一頭牛,一架犁,就開始犁田。犁田、扒田、挑秧、插秧……勞動一天的收入是1毛4分錢,可換兩盒火柴?!敝嚅e了經常教寨子里的傣族人學說漢語,也跟老鄉學會了不少傣話。方鐵和姐姐后來成為研究西南民族史的教授專家,他們的傣語基礎就是那時打下的。

  方鐵的父親方齡貴,著名歷史學家。老先生是西南聯大畢業生,因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統,逐漸對蒙元歷史發生興趣,師從姚從吾和邵循正,專攻蒙元史。1946年在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學部獲碩士學位后,返昆明母校任教。

  因此,方家兒女幾乎從小就是在大學的氛圍下成長的,他們時常聽父親講起求學時接觸到的許多教授、名家,無限神往:

  ——邵循正先生在西南聯大作學術講演,《元遺山與耶律楚材》,吸引了很多人來聽,時間在晚上,教室里坐滿了人。老師中姚從吾、羅常培、毛子水、吳宓都來了。不料開講不久就電停燈熄。邵先生離開手擬的提綱,摸著黑繼續講下去,旁征博引,有聲有色,黑暗之中聽者鴉雀無聲。講演快結束時,電燈亮了,全場掌聲雷動。

  ……

  父親口中的大學如此迷人。但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