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 捐款24小時
開始的想法是,要捐錢也該是幫助“中國人民”,英國人民的日子肯定要好過一些。直到歐洲紀念二戰那天,倫敦街頭站滿義工,無論你捐多少錢,都會有一朵小花別在你身上。街上幾乎人人胸前都有一朵花,于是欣然“入股”。
接著是在常去的超市,買完面包和飲料,到了收銀臺,有個男孩站在旁邊,看到我付賬就熱情地幫我裝袋子,然后拿出一個筒說:“女士,學校組織我們去非洲,在那里義務幫助失學的兒童。我們需要路費……”沒等他說完,我就把錢放進了筒里。環顧周圍,可不,每個款臺邊都站著個小男孩,穿著統一的T恤衫,態度殷勤。哪個做母親的看到都會同情。
就在這家超市的門口,長期有人賣慈善雜志。大多數時候是個黑胡子男子,站在那里舉著雜志沖行人不斷鞠躬,不停地說:謝謝!謝謝!永遠微笑,永遠謙卑,身上戴著標語:Working Not Begging!雜志掙的錢則用于資助貧苦家庭的孩子受教育。于是買了一本雜志,不想他得寸進尺,拉住我要了一份面包和飲料。
我心里就有些犯嘀咕,這以后每天路過超市,每天遇到他,還真麻煩。反正不是自己預想的那樣簡單。其實也沒什么,人家長久站在那兒,為的是沒錢受教育的孩子,買點食物給他,又有什么不好。主要就是,慈善這事兒在我心里比較神圣,就認為所有相關環節都該是神圣莊重。這是我的“潔癖”,我檢討。
于是算了算,如果把每天遇到的、需要捐錢的地方加起來,包括地鐵中的歌手、女兒學校的捐助項目、溫布爾頓固定的捐款點、當街攔截式的籌款、信箱里不斷收到的請求捐助資料……要成為有愛心的人還真要有點經濟基礎。女兒已經養成了習慣,只要信箱里出現那個綠色的塑料袋,她就把玩具、衣物、鞋子往里塞。那是個慈善機構,定期往你信箱里放一個特別的袋子,只要把袋子上說明的物品放進去,第二天就會有人取走。有時我不得不婉轉地對女兒說:要不這雙鞋下次再裝進去?感謝上帝,這個袋子每兩個月出現一次!必須承認,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平等而有尊嚴;對孩子也是持續的教育,關于愛心和給予。
就琢磨,即使自己希望“讓世界充滿愛”,是否也該有所選擇、確定方向。
是不是因為自己喜歡音樂,凡是街頭藝人,就捐;還是因為自己是母親,凡是事關兒童,就捐;還是凡是關于殘疾人,關于無家可歸,關于非洲?
插圖 周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