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紀念專題】《龍須溝》:一出戲就說清了我們的政權

北京市人民政府發獎狀給老舍,上面寫著:“《龍須溝》闡述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趙大偉

美國回來的老舍、法國巴黎大學畢業的博士焦菊隱完勝解放區藝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發獎狀給老舍,上面寫著:“《龍須溝》闡述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

2010年6月6日,北京人藝話劇《龍須溝》第三輪演出結束?!洱堩殰稀愤€能再演,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復排導演顧威1966年進入人藝工作,在他的記憶里,盡管每次總結人藝的藝術傳統,都要打《龍須溝》講起,但幾十年間,從來沒人提議復排這部起家戲。

2009年,老舍誕辰110周年,老舍之子舒乙給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寫信,提議復排《龍須溝》。舒乙在信中列舉了五六條理由,每一條都無可辯駁,包括:《龍須溝》是北京人藝1952年成立后的起家戲,自此現實主義成為人藝安身立命的法寶;老舍先生因為這臺戲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人藝接受了舒乙的建議,“開始只是想作為內部紀念”,顧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復排《龍須溝》,舒乙點名請他導演。

盡管有1996年導演曲劇《龍須溝》又得獎又叫座的經驗,顧威對復排話劇《龍須溝》并沒有十足的底氣:“現在都看帥哥美女,這種窮戲、破戲誰看?”首輪演出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龍須溝》不止屬于1950年代的老舍、1950年代的北京。

新版《龍須溝》削弱了政治性,更強調人的價值回歸,不再只是一個臭水溝的故事,而是一個大時代下潦倒至失去尊嚴的人的故事。 (CFP/圖)

“三結合”結合出《龍須溝》

1949年底,老舍從美國返回闊別19年的北平——此時北平已經改名北京。本以為多年未通音信的親人們一定早就餓死了,可三個姐姐、一個哥哥都還好好地活著,雖然衣服上補丁摞補丁,但都漿洗得很干凈。老舍后來的小說《正紅旗下》里寫過的那位大姐告訴老舍:你的外甥都當了工人,解放前是地下黨的,當上了工會主席。

老舍把大姐接到丹柿小院,一住就是一兩個月。“他們倆很親,飯桌上互相挾菜,也說說以前的事情,但更多的話沒有。老太太沒事干,一雙一雙地納鞋底,我們全家都穿上了她做的鞋。有時候,她弟弟寫東西,她就走到他的房間外頭,趴著窗戶看他。”舒乙回憶。

窗里的老舍多半在奮筆疾書。事實上,從舒乙記事起,老舍一直恪守著上午寫作的工作律條。

在很多老作家往往因“出身”不好,在時代面前交白卷,再也寫不出新作品的時候,天才“寫家”老舍卻有寫不完的東西。鼓詞、快板、話劇……“大躍進”的時候,文學也要放衛星。田漢跟老舍打擂,老舍偷笑:他根本不可能戰勝我。果不其然,解放后沒寫過東西的田漢在那年寫出劇本《十三陵水庫暢想曲》,而同一年老舍卻寫了三部,其中就包括《茶館》。

而《龍須溝》則是老舍在火紅的1950年代的開山之作(雖然有《方珍珠》在前,但影響力遠不及《龍須溝》)。

《龍須溝》可謂1958年之后盛行的“三結合”創作(領導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眾出生活)的始祖。當時北京市市長彭真希望人藝拿出一部以“城市建設為市民”為主題的話劇。人藝院長李伯釗找到剛回國不久的老舍。老舍有腿疾,人藝特地給他派了一個叫濮思溫的年輕助手,濮思溫每天上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