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而是不信 中國傳統節日的尷尬
在端午節的細節中,甚至粽子在歷史上一開始也不是在端午吃。唐朝端午放七天假,吃粽子是在夏至,端午把夏至吞并了以后,才在端午節吃粽子。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趙大偉
民間信仰本身在變化,大家不會相信干了壞事會被雷劈。
——葛劍雄
“1941年抗戰之際,部分詩人出于時局需要,鼓動重慶國民政府‘移風易俗’,把端午節更名為愛國的‘詩人節’。政治大員、文人學士熱熱鬧鬧過了幾年,到1948年就不了了之。”北京大學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陳連山在“屈原與時代精神”研討會上說。
6月7日,在中華文化促進會和武漢東湖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舉辦的這個研討會上,專家們為要不要把“屈原”、“端午節”、“愛國主義”這三者聯系在一起,發生了爭論。
首先是“屈原”和“端午”孰先孰后的源流問題,這個學術上已有定論。
國家博物館宋兆麟研究員提供的端午節早于屈原的考古學佐證是:廣西左江春秋到東漢時代的巖畫,有劃龍舟活動的畫面,湖南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鉞上也有龍舟圖。
在端午節的細節中,甚至粽子在歷史上一開始也不是在端午吃。唐朝端午放七天假,吃粽子是在夏至,端午把夏至吞并了以后,才在端午節吃粽子。
其實,傳統的端午節,也不只是現在我們看到吃粽子和龍舟競渡,它的主要內容一直是“辟邪”,這在科學層面就是防病治病。采集百藥,懸掛艾草、菖蒲,用艾草水沐浴,身上掛香囊,額頭用雄黃酒寫“王”字,這些過去在農村很常見的所謂“辟邪”習俗,都跟衛生有關。至于端午節送瘟神,則是用法術來解決衛生問題。
“這就難怪民眾的端午節總是招致現代知識分子的批判和改造了。知識分子對端午節的意義闡釋一直與民眾存在分裂。”陳連山說,學者們一邊公認端午節的起源和本質與屈原無關,一邊卻又執著地堅持后起的屈原傳說是端午節至關重要的部分,理由是“屈原傳說為端午節增添了愛國主義思想”,屈原正在成為端午節的“準信仰”。
接下來是端午節與屈原的“理論聯系”了。
“端午節本是南方傳統生活習俗,它的歷史遠在屈子生活年代之前,是農業社會青黃交接之時的一次生活盛宴,由于屈子投江正值端午,所以傳統民間習俗又被賦予了歷史人文內涵。似乎民眾的節日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它的宏大敘事或社會影響力。”中國藝術研究院吳祚來對這個后來“嫁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