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譴責可能比官方禁止更有效——影評人周黎明比較中西相親節目之差異
不用怕這種節目出現,但這種節目出現后就要允許人家來批評,批評不等于封殺
責任編輯:沈穎 平客 實習生 劉高陽
不用怕這種節目出現,但這種節目出現后就要允許人家來批評,批評不等于封殺
她們不是來相親的,而是來找投資的
我覺得中國的相親理念傳遞的價值觀是“金錢最大”,美國的相親節目傳遞的價值觀是“愛情最大”。
周黎明:相親節目是從美國1965年的相親游戲一步一步演變過來的。我覺得中國有些相親節目傳遞的價值觀是“金錢最大”,里面相當多的不是來相親的,而是來找投資的。
南方周末:就你了解,當一個相親節目,或者類似這種節目出現時,尤其是一些犀利言論,比如說我要坐在寶馬里哭,國外觀眾會是什么反應?
周黎明:如果她是在美國的節目上說的話,肯定第二天的報紙會譴責她,這個不是我的猜測,因為有過這么一個相親節目,就是講一個百萬富翁,一大堆女的去追他,基本上是這么一個套路,然后這個節目基本上被所有的主流媒體抨擊,后來那個節目就改造成了譴責“拜金主義”,還是一幫美女追一個百萬富翁,但是等到最后一個人追上時,那個節目組就跟她講,這個貴族后裔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貴族,他只是一個藍領工人,那時那個女的就面臨一個選擇,如果她愿意,那就至少證明她是愛他的人,因為那時她對那個人已很了解了,那個節目形態和中國的不一樣,幾個月時間都在一起,那個男的除了花天酒地以外,還是充分顯示了自己其他的魅力才華,那幾個月都在談戀愛,所以到最后如果說不愿意,就證明你是一個拜金女孩,因為那時你知道真相了,所有前面花的錢全是劇組花的,不是那個男的花的。
南方周末:那個節目叫什么名字?
周黎明:《貧民百萬富翁》,國內很多人翻譯錯了,翻譯成《喬百萬富翁》,不是那個男的名字叫“喬”,他的名字叫JOE,指“普通老百姓”。這個節目不是邊錄邊播,是完全錄好了以后播,等于節目過程當中發生的事情,當事人與拍節目的那個女的不知道,那個女的我記得好像是愿意跟那個男的,然后節目組最后還有一個懸念,就是如果不愿意,那么這個節目就結束了,如果愿意,那這對新人就贏得100萬美元,所以百萬富翁這個詞還是吻合這個人的,但前提是這個女的事先不知道,其實男的事先也不知道,那個節目設計得非常巧妙,是從前面的拜金節目衍生出來的,當拜金節目被大家批了以后,電視臺過了兩年重新做了這個節目,表面上看和前面的拜金節目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到最后關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