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600年不絕的魅力

說這部600多年前寫就的小說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不為過,《三國演義》誕生后,中國人添加了3個標簽:“三國控”、“英雄控”和“陰謀控”

說這部600多年前寫就的小說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不為過,《三國演義》誕生后,中國人添加了3個標簽:“三國控”、“英雄控”和“陰謀控”

為什么偏偏是三國這個時代吸引人,很多人至今困惑。中國大變亂時代很多:戰國、南北朝、隋朝末年、五代十國,為什么偏偏是三國這段歷史婦孺皆知?

這就不得不提到3個人——身為史學家的陳壽、裴松之和身為小說家的羅貫中。陳壽搜集、記錄了三國時的歷史,寫成一部身材骨感的好書;裴松之添加了血肉,S型身材初步成型;但小說家羅貫中的整體包裝形象設計,才是全東亞為這個風華絕代的美人所傾倒的關鍵。

當然,三國時代確實有比其他時代更適合書寫傳奇的一些特點,主角們基本都是漢人,而且是單名,念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如果寫一本《草原帝國演義》,羅貫中就要面臨“阿里不哥”、“禿勃爾魯不花”等復雜如繞口令的將官姓名,這對說書人是一個災難。

就算拋開民族情結,這些名字也是讀書人和說書人煩惱不堪的,這點聽過劉蘭芳老師的評書《岳飛傳》就可以知道,岳家哥5個,個個好漢;金朝4員大將是哥4個,金花咕嘟、銀花咕嘟、銅花咕嘟和鐵花咕嘟,勇猛得要死,卻能被岳家一個兒子就滅了門(大英雄都善于滅門,這些都是向羅貫中老師致敬,見《三國演義》中趙云殺韓德一家)。當明朝初年《三國志通俗演義》被當作三國時期的終極作品推出,中國人的心理和性格,都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從陳壽到朱熹:史書時代的三國

三國事跡能夠保存下來,一個四川人功不可沒,這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是漢臣,后蜀漢亡國,跟著劉禪歸晉。當時已經48歲的他開始想著寫一本史書。

他到處采訪當事人及后代,尋找文獻資料。當時魏國和吳國的資料有《魏書》、《魏略》、《江表傳》和《吳書》,對本國的國君有吹捧或者文過飾非的嫌疑。神秘主義的東西也不少,比如孫策的死法,當時傳言是于吉顯魂索命(其實孫策中箭破傷風就能要了他的命),陳壽把這些東西去除掉,形成了一部比較嚴謹的史學作品。

《三國志》給后來的《三國演義》提供了豐富素材。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張遼的善戰有謀、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在這里體現得都不錯。當然因為陳壽人在晉營,《三國志》里魏、晉被當作正統,司馬懿的形象高大,司馬昭弒君之事則寫得含混。

劉宋時代,宋文帝看了《三國志》,認為記述太簡略,就令手下的博士裴松之加注釋。這是一次了不起的完善,盡管有人認為老裴太絮叨,加進去了應該舍棄的內容,但對日后的羅貫中來說,裴松之是個金礦,他增加的許多史料或者傳說,給了羅貫中發揮的空間。

在唐朝時,三國故事也在民間流傳,李商隱的《驕兒詩》就提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但這種流傳僅僅停留在拿人物性格或生理缺陷來開玩笑。唐朝的民間藝術是參軍戲之類的形式,類似于二人滑稽,難以表現三國時代的英雄大戲。而史書面目的《三國志》嚴肅難懂,無法成為流傳全國的通俗作品。

怎么看待三國也是一個“歷史問題”。

東晉時,習鑿齒著《漢晉春秋》,大談應該以蜀漢而不是魏晉為正統,因為這時東晉朝廷南遷,像極了劉備在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