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蘇進 在我看來,羅貫中根本就沒寫完
影視這東西,一個群體在做,更大的群體在看。凡進入群體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平均化趨勢,大眾化就是平均化,說難聽一點,就是媚俗
影視這東西,一個群體在做,更大的群體在看。凡進入群體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平均化趨勢,大眾化就是平均化,說難聽一點,就是媚俗
“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說,朱蘇進領銜的編劇團隊是《三國》改編成敗的關鍵。4年時間里,他五易其稿,拿出了這個連姜文都愿意參演的劇本。
“我不喜歡‘演義’那兩個字,不干脆。”朱蘇進形容那感覺像“一只腳半尺長,卻穿了個兩尺長的鞋”。更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的這個版本,要表達的內容不局限于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頗有點金圣嘆腰斬《水滸傳》的意思,他給自己的這一版取名《三國》。
朱蘇進 (薛濤/圖)
《三國》劇照,左起諸葛亮、劉備、趙云、張飛
曹操、諸葛亮、劉備、周瑜、孫權、司馬懿,朱蘇進眼里,這六大人物是命脈,托舉起《三國》的全部版圖和個中精氣。在此基礎上他大膽剪裁,把觀眾耳熟能詳的文臣武將們擰上了《三國》的龍骨。
因為不喜歡老版《三國演義》的文言臺詞,朱蘇進在新版里毅然“穿越”——亂世梟雄們操起當下的流行話語嬉笑怒罵煮酒論道。
朱蘇進曾制訂過四大改編原則——人物大于“是非”、戲劇高于“道德”、審美優于歷史、創造優于遵循。所以他徹底拋棄了蜀漢正統的道德觀,在《三國》里不作任何道德評價。
鑒于他本人直到現在仍搞不清三國時代究竟打了多少仗,朱蘇進告訴和自己一起創作的兩位同行:對陣、交兵、攻殺,這是個泥潭,萬不可陷入。漫卷刀光劍影、鼓角爭鳴的《三國演義》面前,他提出:慎寫戰爭,慎寫戰場。
不難想見這樣的改編在開播之初迎來的漫天板磚和口水。朱蘇進早有預料,因此“情緒穩定”。“創作是審美,學問是科學。我們是搞創作,不是搞學問。審美在技術上講甚至反科學,但在意境上與科學相通。打個比方,科學是人體靜脈,審美是人體動脈。別忘了,兩者共有一個心臟!”
就電視劇來說,不好看就是不道德
人物周刊:《三國》是你編劇的第5部古裝題材電視劇,這次創作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朱蘇進:以前我做電視劇,一般就是把人物、故事想好,做一個詳細的分集提綱,然后就寫了。這次我需要先思考一下來定位,我寫了一個一萬多字的東西,包括如何對待經典、再創造的限度、理想的再創造的方式、如何對待三國時密如絲網的各種大小戰爭(我至今都不知道三國時期打了多少仗,實在是記不?。?、如何對待三國里諸侯級別的人——六大命脈人物以及一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